【本報台北訊】2025年度國防預算將在立法院開審,新增軍事投資項目「亮點」之一,是陸海軍採購刺針肩射式防空飛彈數量暴增,由500枚變為2530枚,金額則由新台幣113.75億元,提升至690.16億元。然而美國政府至今尚未批准出售,我方已堂皇對外揭示。而非如以往軍購,在作業階段先編機密預算,等到案件底定再轉為公開。
對此國防部答覆,針對美方已供售案項,若因作戰實需,需再次辦理增購作業,均係以公開書表送立法院審查,以符施政公開透明之原則。
明年國防預算新增項目不多,增購2000多枚刺針,頓時成為新聞話題。有媒體指出,美方將授權我方在台灣製造組裝飛彈。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到立院備詢時,公開表示並無此規畫。然而真正問題是,總金額超過18億美元的龐大軍備採購,美國國防部安合局(DSCA)都還沒有公告,代表美國政府尚未批准。
美國公布對外軍售,事先當然與買主國進行溝通。應該美方先批准公告,或是我方先編錢?
扁政府時代曾編列1580億的「鳳隼」專案,採購66架F-16C╱D戰機,並宣稱先編預算才能讓美方感受我方防衛決心。然而小布希政府根本就不打算出售,預算編了卻花不出去,最後無疾而終。
國軍受此教訓後,近年通常在雙方私下談判已有一定眉目,開始編列預算,但放在機密項目內,不對外曝光。直到美方宣布批准對台出售,翌年起轉公開預算,此時也才進入真正付款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