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上月宣布成立「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邀台灣大學、清華大學等校開設人工智慧導論等五門課程,開放聯盟內二十五校學生修課;不料,選課狀況很不理想,甚至出現一門課僅二人選讀。學校表示,政策倉促上路,聯盟課程又和既有必修重疊,且跨校選課只能線上學習,影響修課意願。
大專校院AI聯盟首波提供五門課程供聯盟學校學生修讀,其中聯盟學校「機器學習」課程可分得十個名額,另外四門課則個別可分得四十五個。
研究所規格
須具備一定基礎
經調查各校選課狀況,「資料探勘與應用課程」在中山大學僅二人選讀,「金融科技導論」九人;無獨有偶,台灣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導論」三人、「自然語言處理」四人;政治大學「金融科技導論」、「資料探勘與應用」則各二十人。
一名公立學校知情人士指出,五門課中只有一門較適合大學部,其他都是研究所規格,選讀研究所課程者沒有基礎只會鴨子聽雷,因此標註適合電資、理工學院學生,卻跟學校既有必修課重複,「那上遠距幹嘛?拿教育部證書又能做什麼?」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表示,雖然採遠距上課,但學生的時間、考試規則不見得能配合,再加上還需會使用python、應對考試,實務上並不容易,部分學生考慮再三後還是退選。中原大學實際選課約七十四人。
台科大教務長陳素芬說,評估是線上學習不見得符合學生習慣,效果也不見得好,雖可取得證書,但是最終還是取決於能否獲得業界肯定,如果大專校院可自行推出學程,以實體課程紮實訓練,業界可能更喜歡。
東吳大學校長詹乾隆表示,課程是由台大等實施一學期十六周的大學開設,實施十八周的私校晚一周開學,選課時間不一致,也是一個問題。
教育部表示,截至九月二十七日,各校選課達二千五百二十七人次,聯盟將依四大學分學程規畫,包括人工智慧探索應用學分學程等,開設更多課程供學生修讀。
應用型課程
較符合跨域需求
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供跨校學習,但學界認為,聯盟二十五校包括公私立大專校院,學生程度、需求都不一,高難度課程不見得符合需求,建議未來可延伸較多應用型課程,才能將AI跨域人才的餅做大。
詹乾隆表示,本學期多是學生已先具備程式語言、微積分等基礎才修讀聯盟課程,整體而言,都不是為初學者而設計;但只要有學生青睞,課程應向下延伸各領域的應用面,就可開得更多,讓更多領域學生也能嘗試。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認為,「聯盟立意良善,但要大家一起大拜拜則不容易」,如文法商相關科系學生,在意的是如何學習用AI跑數據,學會使用AI工具,才是其他領域多數學生的目標。
魏佳卉舉例,如台灣設計研究院近期調查,國內七大類設計師,逾半數都在使用AI工具,用以協力平面和數位設計,甚至律師也能請AI協助寫狀紙,但如同知道機器的使用方式,不一定要知道如何製造該機器或其原理,律師最終還是要應用法學知識上法庭辯護,本業在法律領域,AI應用型課程較能協助將餅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