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公尺繪染布 展演印度英雄史

江俊亮 |2024.09.27
684觀看次
字級
《羅摩衍那》故事繪染布長達6.7公尺,展演印度英雄羅摩的冒險故事。圖/故宮南院提供
印度喀拉拉邦儀式用木雕頭飾,專門給飾演卡利女神的舞者配戴。圖/故宮南院提供
烏茲別克「外袍」圖案華麗,是中亞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圖/故宮南院提供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也被視為印度文化的根源其中一種,對印度文學、宗教等方面影響深遠,也隨著婆羅門教傳播到東南亞,對東南亞文化有很大影響,更有許多國家傳頌《羅摩衍那》的故事,表現在建築、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方面。故宮南院即日起展出院藏《羅摩衍那》文物,其中長達6.7公尺的繪染布,展演印度英雄羅摩冒險故事,如電影分鏡可看性極高。

故宮南院指出,《羅摩衍那》相傳為印度詩人蟻蛭(Valmiki)所作,全詩分為7章,長達2萬4000頌(對句),主要講述拘薩羅國的王子羅摩,為營救妻子悉多,在「神猴」哈奴曼的幫助下,戰勝羅剎魔王羅波那的故事。

構圖形式 可追溯至神廟雕刻 

展覽共展出50件典藏文物,《羅摩衍那》故事繪染布最受矚目,是故宮首度全幅展出。南院說明,故事繪染布展演英雄羅摩的誕生、習藝、婚禮、放逐後的森林生活,以及為了拯救妻子悉多而踏上冒險的旅程,讓人有如觀看一場電影。

由於《羅摩衍那》充滿古老的智慧與深刻的歷史背景,對印度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生活、倫理道德等有深遠影響。故宮南院指出,繪染布的構圖形式,可追溯至印度早期神廟的雕刻,也可見於18世紀泰米爾納德邦境內的壁畫,推測這件作品可能曾為宗教奉獻物或儀式上的掛飾。

除了故事繪染布,這次焦點展櫃選展4件烏茲別克的「外袍」(khalat),圖案華麗,自由奔放。「外袍」是中亞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也是一種資產,男性會疊穿多層外袍,以展現自己的身家。

傳統社會 頭飾標誌族群階級

另展場「婚慶盛裝」單元中,展出日本沖繩傳統服飾,故宮南院表示,沖繩傳統禮服是從古琉球士族的禮服延伸,新郎身穿交領、右衽、衣袖寬大的單色禮服,頭戴稱作「帕」的冠帽,新娘則紮起沖繩傳統髮髻,飾以長簪,身披色彩繽紛的「紅型」風格外袍,造型華麗高雅,帶有明亮溫暖海島風情。

故宮南院表示,在傳統社會中,帽子像是「戴在頭上的名片」,從材質到形制,無不標誌配戴者的族群、性別、身分或階級。這次也展出印度及東南亞國家共16件院藏文物頭巾、木雕頭飾,以及金屬絲、棕櫚和藤竹等編織帽,並自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商借銀盔等4件達悟族文物。

其中印度喀拉拉邦儀式用的木雕扇形頭飾,重約4公斤,以浮雕木片拼接組成,為卡利女神(Bhadrakali)崇拜信仰儀式用具。飾演卡利女神的舞者,會頭頂這4公斤重的巨大頭飾,在普拉姆節(Pooram)用激昂的舞蹈為人們祈福。

另一頂印度北方邦的刺繡帽,表面以「扎爾多及」(Zardozi)刺繡裝飾,這類頭飾流行於19世紀印度的阿瓦德地區(今北方邦),在1820年左右,蒙兀兒王國宮廷衰弱不振,當地貴族藉機建立起獨立的地方政權,並一改既有的頭飾傳統,以這種類似歐洲王冠的造型帽,作為區辨主權的符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