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昨天適逢中秋節日,中國大陸探月解密再現新進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與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17日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發表嫦娥6號返回樣品的首篇研究論文指出,從月球背面帶回的樣品與月球正面土壤有巨大差異。
央視新聞報導,論文指出,嫦娥6號返回樣品具有較低密度,表明其結構較為鬆散,孔隙率較高。顆粒分析顯示,月壤的粒徑呈現雙峰式分布,暗示樣品可能經歷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與嫦娥5號月球正面樣品相比,此次樣品中斜長石含量明顯增加,而橄欖石含量顯著減少,表明該區域的月壤,明顯受到了非玄武質物質的影響。
此外,嫦娥6號採集的岩屑碎片主要由玄武岩、角礫岩、黏結岩、淺色岩石和玻璃質物質組成。
在地球化學分析上,嫦娥6號樣品中的釷(Th)、鈾(U)和鉀(K)等微量元素含量,比月球正面土壤還要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