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9月起,適用靜脈血管通路異常與體重輕孩童的「皮下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及用於藥物或肉毒桿菌治療無效的肌張力不全病人的「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將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有30及58人受惠,每位患者年省約86.5萬及76萬元,健保每年挹注近7000萬元。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說,心律去顫器可預防心因性猝死,健保自2003年起將用於心臟除顫療法,治療危及生命的心室頻脈,經靜脈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納入給付。但靜脈血管通路異常,或體重輕的孩童,需透過皮下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治療,納入給付後,每組支付95萬點,換算後年省約86.5萬元,每年約30人受惠。
藥物或肉毒桿菌治療無效的肌張力不全的病人,深層腦部刺激術(DBS)經實證為有效治療方式,考量肌張力不全病人以年輕人居多,當動作出現障礙,常造成家庭照顧及經濟沉重負擔。健保署與神經科專家及各醫材許可證持有者合作,將整組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特材納入健保給付,每組點數83萬4310點,每年約58人受惠。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為確保國民基本醫療需求和健康利益,將持續爭取健保預算,把具有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需求的新醫材納入健保,以減少民眾經濟負擔,並增進醫療價值與民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