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滸》,談宋江,免不了要回到《宋史》。在〈徽宗本紀〉、〈侯
蒙傳〉、〈張叔夜傳〉中都記載了宋江的事蹟,說他是淮南盜,曾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騷擾官軍,後由張叔夜招降,而侯蒙亦曾建議朝廷使其討方臘,將功贖罪。因此歷史上的宋江充其量不過是聚眾作亂的賊領,因聲勢浩大,曾橫行於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省。
而這樣的宋江故事歷經北宋末年到明朝末年,因為傳說、話本、小說、雜劇等的演化,終成一部章回小說的巨著,至今有七十回本、一百回本與一百二十回本。因此小說中的宋江面貌不僅逐漸複雜起來,也超越歷史上的單一盜賊形象。在小說中,宋江的面貌可以三階段來分析。
第一是上梁山前。他從第十八回初上場就有「黑宋江」、「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等外號,可知形象與人緣是極佳的。偏偏這個押司小吏竟通風報信,把搶劫生辰綱的要犯晁蓋等人給放了。若從此事去看宋江,他的為人是因時制宜的,不因自己為官府中人而覺得有所牴觸。
再看第二十一回怒殺婆惜那一段,只因婆惜拿住了他外通晁蓋(已是梁山賊寇)的書信與酬金,就殺了婆惜,而且還怕她不死,乾脆割了頭顱。此事亦可看出宋江的人格特質,逼極了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由於這兩件事都因晁蓋而起,而宋江寧可為兄弟干犯法令(私放通緝犯、取小妾性命),這就點明了《水滸傳》的宗旨酖酖為兄弟兩肋插刀在所不惜。
宋江開始逃亡後,在清風寨花榮處,惹出一場事端,導致花榮亦被押往青州,途中王英等人來救,宋江下令:休害百姓,休傷寨兵。可是卻叫人將傷害他的劉高全家老小盡皆殺害(三十五回)。到這個階段的宋江,已明顯成為有仇必報的復仇者。最後在潯陽樓題詩遭迫害(三十九回),更是促成宋江上梁山的關鍵主因(四十一回)。《水滸》作者寫到這裡,暫時完成了宋江第一階段的形象工作。
第二上梁山後。先是因時遷偷雞,宋江率兄弟三打祝家莊,並搶劫一空,可謂標準的強盜行徑(四十六至五十回)。後為救魯智深,大鬧西嶽華山,割了華州太守的頭(五十九回)。這已是公然向官府挑戰了。
曾頭市之役,晁蓋中箭不治,宋江成新寨主,邀盧俊義上山的手段則極其歹毒,不僅使其家破人亡,且身陷囹圄。為了救盧,宋江竟不惜發兵攻北京城(六十至六十三回)。偏偏到了這個時候,《水滸》作者還借呼延灼之口說出「宋江忠義,不幸從賊,素有歸順之意」(六十四回),這如何能再讓人相信宋江的人格?儘管宋江在六十八回為晁蓋復了仇,也決定讓位給盧俊義,這些動作不僅未使其人格加分,反而更讓人看穿他「以孝義為名,行巧詐之實」的伎倆。
第三是招安後的宋江。除繼續率領兄弟南征北討外,在剿方臘一役(其實已有學者考證宋江並未征方臘),死傷尤為慘烈,最後僅餘二十七兄弟赴京受封。這難道就是追隨宋江的下場?
一百二十回的《水滸》作者顯然藉此更犀利地批判宋江的自我矛盾,又要對兄弟有情有義,又要對國家效忠盡力,結果卻使多數兄弟犧牲,而自己亦躲不過皇帝所賜的酖酒。可以說這樣的結局宋江不僅是罪魁禍首,也是咎由自取。
看三階段宋江面貌的發展,雖不免有穿鑿附會的誇張情節,但基本上還是可以看出:登上權力高峰後的宋江面目如何。即使是素有孝義之名的人也禁不起權力的誘惑。看《水滸傳》將歷史上的宋江發展成小說中的宋江,儘管近距離地淘淥人性,卻也讓人看到人性中墮落的本質。
而畫家筆下威風凜凜的宋江,雖著官服,卻手捋鬚髯,遙指他方,這他方指的是何處?梁山,還是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