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疫後大客車駕駛缺工未解,交通部公路局統計,截至今年5月,光是公路及市區客運業駕駛缺額仍有2215人。交通部先前提案開放僑外生從事客運駕駛人員及SMS安全管理人員2項工作類別,勞動部已於8月21日召開跨部會研商會議同意納入,後續將進行相關法制程序。
交通部今年延長大客車駕駛徵才補助,每人最高可領約13萬元。公路局表示,截至目前為止,仍有2000多人缺口,先前邀集國發會、勞動部及客運公會,研商將客運業納入中階技術人才相關規定,勞動部已同意納入客運駕駛人員及SMS安全管理人員類別。
據了解,僱用條件包括具職業大客車執照、一定時數訓練、語言能力及學歷限制等。公路局指出,此次開放中階技術人才僅適用於市區公車及國道、公路客運,希望開放後能全面補足當前缺額。至於訓練時間則依照當事人原先具有的駕照類別有所不同,像是須持有小客車駕駛執照2年以上,或持有大貨車普通駕照1年以上。
學者:恐需2倍時間訓練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長蘇裕國表示,疫情後景氣回溫,各產業面臨缺工,僑外生已在台就學一段時間,無論是社會溝通與認知都比其他外國人好,近期積極跨部會合作擴大留用僑外生,也配合國家整體攬才政策的長期規畫。
不過交通學者、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認為,僑外生數量有限,開放恐只是象徵性意義,且僑外生在台駕駛經驗少,若要擔任職業駕駛所需的教育訓練及機制要更完整,至少為本國駕駛2倍時間。建議研擬更多招募對象,像是女性駕駛平均表現良好,應提供更多誘因,才有幫助。
陽明交大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邱裕鈞則認為,僑外生具備基本中文溝通能力,若能透過駕駛訓練保證行車安全,應該是好的政策,但由於大客車駕駛工作辛苦,僑外生的意願也需一併考量。
客運業:成效要再觀察
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也表示,對於勞動部開放僑外生從事大客車駕駛工作表達肯定,不過也擔心願意投入這個工作的僑外生會有多少,主要就是看文化跟環境能否適應,成效則要再觀察。
對此,東華大學法律系教授張鑫隆表示,背後邏輯仍是國人不想做、沒人做就用外籍人士頂替,但實則失去了改善職場環境、就業結構的機會。如又碰上百工百業缺人,僑外生還是可能轉換職業,仍未解決運輸業工作條件不佳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