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衝擊,近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 The Lancet)刊出1篇探討台灣醫療體系是否正在崩壞的文章,文中提到搶救關鍵為提高健保費及部分負擔,不能再讓健保總額包山包海。再者,政府應制定醫療工作者合理工時,並強制執行,以符合其他高收入國家標準。
「如果不及時進行必要的改革,系統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重威脅。 」文章指出,台灣是少數讓全民享有健康保險的國家之一,全民健保開辦近30年,每個人月均支付保險費為新台幣1377元,盡管擁有平等就醫權利,但也能無限次看病。
健保成功的背後有著保費低廉、健保財務危機,醫院難靠本業賺錢,開始四處降低成本,間接導致醫療院所人員「長工時、低薪資」血汗工作環境,增加年輕醫護倦怠感,出現留才、攬才困境。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在總額預算制度的框架下,造成健保點值惡化,醫療機構財務韌性不足,只能在經營管理上不斷壓低成本,反映在醫事人員長工時低工資,因為「倦怠感」而離開醫療職場。
文章提到,台灣人口老化及新藥新科技的推陳出新,更加重了健保總額預算不足的窘境,而解決之道,除了提高健保費率外,當然就是要給醫事人員更合理的待遇,更友善的職業環境,以提高醫事人員的留任率。
洪子仁說,政府正著手進行改革措施,「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會議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將原不屬健保支付的公共衛生等17項專案336億元,由政府編列預算支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