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農業部
目前科學界除了以鱟進行神經傳導與視覺系統相關的研究外,並廣用鱟的血液於檢測醫療用品或人體用注射品是否有細菌內毒素(endotoxin)的汙染,此方法稱之為鱟試劑檢驗法(Limulus test)。
鱟試劑檢驗法最早是在1956年,由美國的貝格博士(Dr. Bang)偶然間發現將鱟的變形血球(amebocyte),以無菌蒸餾水脹破後所萃取之溶質(lysate),會與多種革藍氏陰性菌或以100℃煮沸之革藍氏陰性菌(由於內毒素屬革藍氏陰性菌之菌體結構一部份,不似外毒素會受高熱所破壞)結合後產生一種類似果膠樣的半透明膠狀物質。因此當受檢之醫療用品或注射液被革藍氏陰性菌汙染時,應用鱟血液萃取之溶質可與內毒素於37℃下於半小時至1小時內凝集的特性快速檢驗出來。
在此之前若要進行相同的檢測,則必須將受檢樣品或溶液注入兔子體內,等待48小時之後觀察受測兔子的體溫是否升高(發燒),來判定受檢樣品是否有內毒素汙染的情形,此法不但費工且耗時,亦與近年來提倡實驗動物操作和使用之替代、減量及改進理念相左。因此,鱟試劑檢驗法不但符合動物保護之精神,更有操作方便、檢測時間迅速的優勢。
鱟試劑除了檢測製藥工業、醫院、醫療設備製造及其他精密高科技工業中所用的高品質純水檢測外,在藥品方面並用來檢測放射性藥物、生物製品類、注射用藥劑、化學藥品類、抗生素類、維生素類、疫苗類等製劑以及醫療器材類的內毒素汙染情況。
本文摘錄自農業部「鱟之生態與在醫學上之應用介紹」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