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燥氣日漸增加 黃耆百合茶解秋乏

陳玲芳 |2024.08.22
1143觀看次
字級
處暑正值夏秋交替,燥氣日增,可多吃白色食物如洋菇,潤燥養肺。 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天是「處暑」,也是屬於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中醫師提醒,處暑正值夏秋交替,隨著燥氣日增,人們的腸道與呼吸道、皮膚都容易出狀況,除了黃耆百合養生茶飲,也可多吃山藥、白花椰、白木耳等潤肺食材,守護皮膚、呼吸道與腸道。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表示,「處」字本身有休息、止息的意思,處暑反映了天氣變化,夏日暑溼漸退,「緩步入秋」的動態意涵。但在地處亞熱帶的台灣,立秋之後依然火傘高張,「秋老虎」不時出沒,台語俗諺稱:「處暑,會曝死老鼠」,就是形容天氣酷熱。

在這樣變動的季節時分,氣溫下降,雨量漸少,但白日的高溫依舊,夜熱早涼,溼氣下降,燥氣漸生;因此,身體會進入一種周期性調整的階段,容易出現倦怠、疲累感,稱為「秋乏」。

居家溼度 保持40∼60%

吳宛容提醒,整體而言,這個節氣的病性以「燥」為主,而隨著燥氣日漸明顯、日夜溫差漸大,平時有鼻過敏、氣喘的患者,要小心呼吸道相關症狀。而對較為年長血虛、陰虛體質的患者,也容易有皮膚乾燥、搔癢症狀出現。

吳宛容說,在節氣與經絡的對應上,此時人體的「氣」會走到腎經的「四滿穴」,平素腸胃有溼氣,愛吃冰、牛奶、麩質製品的人,也容易出現腸胃受寒、腹瀉、絞痛、下肢水腫的症狀。

吳宛容中醫師說,鼻過敏、氣喘患者在處暑時,常會症狀加重,這是因為季節交替、溫度變化大時,很容易對鼻腔組織與呼吸道產生刺激。而處暑除了溫度變化,氣候的溼度也開始出現「由溼轉燥」的過程;所以,因為節氣而讓相關症狀加重的患者,除了一般過敏用藥外,宜酌加少量桑葉、杏仁,輕宣「上焦」(心肺)的燥氣。

處暑節氣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吳宛容建議,除了多喝溫開水、清淡茶飲外,保持居住環境的理想溼度(百分之四十到六十),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

護腸養胃 避免冷飲生食 

中醫有「五臟配五色」之說,處暑節氣,可多吃白色食物潤燥養肺。吳宛容說,白色食物偏寒涼,可滋陰潤燥、養肺,因此可多吃白蘿蔔、高麗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或中藥材杏仁、茯苓、白芍、白芝麻等。消化功能低下者,平日要護腸養胃,避免冷飲生食、過度刺激的辣椒等調味品。

吳宛容表示,處暑節氣對於皮膚素有症狀的患者,也是一大挑戰。陰虛、血虛體質患者,尤其是稍微年長者,由於肝脾腎的氣血漸少,無法濡養皮膚,表皮皮脂腺的分泌也減少,而容易出現乾性蕁麻疹,與皮膚嚴重乾癢、暗沉等症狀,必須用藥調理。前提是患者必須忌口,舉凡辛辣、油炸、燒烤物,絕對是禁忌!

吳宛容推薦處暑養生茶飲「黃耆百合茶」,材料為黃耆三錢、百合五錢,以五百毫升的熱水沖泡,浸泡半小時後飲用。黃耆是在季節交替時,中醫師常用藥物,能提升免疫力,也可緩解秋乏症狀;搭配具有寧心安神、滋陰作用的百合,能夠補充夏季過度流失的汗液,對於前述三種體質者,都很適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