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平(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
今年夏天台灣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當屬巴黎奧運,運動競技場上競爭激烈,網路上虛擬場域討論奧運同樣熱烈。受到社群網路發達影響,網路上各種對選手的攻訐、批評以及誹謗不斷,巴黎奧運為此首創了一個稱為「心靈特區」(Mind Zone)的空間,幫助奧運選手克服網路激烈言論的影響。這樣的現象反映出在網路時代,所有人都必須體認到自己身處「網絡化」社會之中,每個人都不可小覷鍵盤背後所帶來的影響。
從幾個例子可看出網路上對選手謾罵所使用語言的激烈程度,日本柔道選手阿部詩落敗後台上痛哭,在網路上被批評是「難看、缺運動家精神」;東奧桌球選手水谷隼也曾在網路上被惡意留言說「消失吧」、「去死」等字眼。台灣網民也不遑多讓,獲得巴黎奧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的李洋和王齊麟也在賽前被指「平時比賽成績很差,偏偏贏在奧運」、「獎金都是納稅人的錢」以及「丟臉丟到全世界」等語。
部分網友對運動員的批評十分匪夷所思,美國體操名將拜爾絲奪金時,網友批評「髮型太亂」。糟糕的是,這也不是網友第一次評論拜爾絲外型,她對此只是輕描淡寫回應「我不是像其他人一樣那麼關心髮型」,甚至在一次訪問中,拜爾絲直接挑明說「人們太輕易的去評論一件事情了,美的標準還有其他什麼的事情,都太超過了」。
網際網路及社群網路發展迄今已有一段時間,早期許多人認為,網際網路提供了一個「公共領域」,讓所有人暢所欲言、自由表達意見,當時被視為是民主發展重要里程碑。曾幾何時,每個人都可自由表達意見卻成為了災難,網際網路及社群媒體成了散布「仇恨語言」的溫床。
一些研究顯示,當人們躲在鍵盤背後發文,經常會說出一些面對面時不敢說出的話語。一些激烈、不合邏輯甚且包含偏見的想法或用語,在社群媒體上特別能夠抓住人們的眼球,甚至部分大眾媒體也刻意報導這些「極端化言論」,以賺取點閱率。
或許我們會問,為什麼網路上酸言酸語或仇恨言論很容易被看見?這點其實和社群媒體演算法脫不了關係;極端發言在社群媒體上,愈是因為大家好奇心點閱或轉發,愈會讓演算法認為該言論受到歡迎,使其能見度愈來愈高。即便你不想看到這些言論的相關訊息,這些訊息卻會「自動找到你」,導致當每天打開社群媒體,這些言論就映入眼簾。一個關於推特的研究就發現,包含情緒性或道德正義字眼的推文,比起平淡無奇言論有更高被「轉推」的機率。
回歸到一開始討論的體育競賽以及網友評論,體育選手的努力和實力,本就很難單憑一場奧運比賽來衡量,體育競賽除了實力以外,也包含了太多變數。問題就出在,類似體育運動這樣的主題,很容易讓人們陷入一種「看著競賽轉播畫面,然後自己想當然爾」的情況。君不見很多人似乎在日常生活,對體育運動都能「嘴上兩句」。一些學者以「唐寧─克魯格效應」來解釋這樣的現象,這個理論指出人們往往對自己有一種虛幻的優越感,容易自認為很優異的發言。
如果說網路上發言都是「自認為優越」,恐怕會引起爭辯,落入另一個酸言酸語陷阱,同時也不公平。不過,多數社群媒體,的確沒有任何提醒我們貼文前要思考可能造成影響及後果的機制,一個不小心我們很容易就被風向帶著走。
知名普普藝術畫家安迪沃荷的名言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會在世界上成名15分鐘」,這句話在社群媒體時代,變成「在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秒鐘」。或許人們該體認到,當代傳播系統已如傳播研究大師曼紐爾.柯斯特所言,進入了「自我傳播」的年代,我們在網路上的發言可能是「在地為基礎、全球為連結」,你在自己的社群留言,很容易就被散布到全世界,造成不可逆結果,所以下次當那可能成名15秒鐘的貼文發出去前,網友們要先謹慎思考可能引發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