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擴大補貼上路3年,不少房東藉機漲租,主計總處5月公布租金指數,房租類漲幅達2.6%,創28年來新高。圖為示意圖。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全台房價居高不下,賴清德總統延續蔡政府「住宅三箭」,喊出擴大租金補貼至75萬戶,減輕租客負擔,落實居住正義,但政策上路以來,屢有房東藉機漲租,理由五花八門,軍公教加薪、萬物齊漲、央行升息都是理由,地方、民團也憂心租金補貼導致租金行情上漲,變成「愈租愈貴的居住正義」。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延續蔡政府租補政策,行政院上周拍板將租金補貼期程延長至2026年,申請戶數擴大至75萬戶,每年所需經費約350億元。內政部同日首度釋出大學城周邊的租金行情,供學生及校外租屋族參考,落實租屋市場透明化。
內政部主張,近3年資料顯示申請租補的物件租金並未明顯上升,比較2023年底和2022年底,租金年增率僅2%,低於主計總處全國統計,強調租補絕非租金上漲元凶。
但民團與地方卻嗅到租補為市場帶來的「副作用」。以桃園為例,桃園市政府調查轄區內2座大學城過去3年因少子化,租金下跌1.5%至4%,但社宅附近行情以4年一周期來看,平均就上漲15%至35%。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上周四在行政院會中提醒,租屋市場可能因為租金補貼墊高房價,連帶社宅也跟著調漲,反墊高年輕人租屋成本,中央推動政策時應設計機制,監控家戶對租金負擔的實際成本,避免助長租屋價格,使補貼效果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