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節氣過了立秋,全台氣溫仍居高不下,衛福部昨公布8月截至13日的熱傷害就診統計人次數,總計358人次,而去年8月總計442人次。對於悶熱的天氣,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注意避免中暑事項,尤其是夏日運動,掌握「補水3適」原則,可幫助身體降溫,並防止流汗過多而出現脫水症狀。
民眾喜愛夏天運動爆汗的感覺,認為把汗逼出來,有助於瘦身、排毒。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任朱柏齡表示,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但如果汗流過多、沒有適度補水,身體會處於缺水狀態。人體在缺水情況下,除了溫度調節失衡引發熱傷害,也會因腎臟灌流不足而造成急性腎衰竭。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供「補水3適」,提醒民眾注意氣溫變化,並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適當補充水分。
補水3適:1.適時,戶外活動前1小時先喝水,並分兩階段補充水分;另於活動中每15分鐘喝水。2.適度,依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別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代表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若活動超過1小時或補水量超過1000毫升,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應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3.適量,出門前1小時適量慢慢喝下400∼600毫升的水,戶外活動中,則每15分鐘飲水200∼300毫升;每小時最大飲水量勿超過1500毫升,短時間內攝取過多水分易造成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