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世新大學去年底研擬停招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學系,教育部已於七月三十日回函,允許世新中文系於一一四學年停招,另也核定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組、文藝創作組合併;不過,同樣研擬停招的真理大學台文系則未獲核定,教育部回函學校,要求再商討其他方案。
世新大學副校長林恒志證實,教育部已回函一一四學年起中文系學士班停招,今年九月入學的學生是最後一屆,會保障所有在學生至畢業止,教師編制會陸續轉移至通識中心,維持專任身分。他指出,近年學生數減少,專任教師甚至出現鐘點數不足的困境,為此開始安排教師到通識中心開課,全校學生只要有興趣,還是有管道增進語文造詣。
各校中文系求變 跳脫漢學重創作
文大近期也大刀闊斧整併科系,校方證實,教育部已核定中國文學系取消學籍分組,由於是組別合併,因此教師編制不變。
至於真理大學,去年九月通過行政會議審議,台文系日間部學士班規畫一一四學年度停招,不過至今年八月止,教育部仍未核定停招。校方表示,台文系若停招,會帶所有學生到畢業,並協助老師開發第二專長,例如到管理學院教授文創或通識課程等。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祁立峰認為,近年不少中文系改著重文學創作,跳脫傳統以經學、小學為主的架構,對學生而言較有吸引力,部分學校語文創作學系因此招得不錯;近年赴高中宣講也發現,學生多是想從事文字創作或文字編輯,也會自行發展選系觀念,如想讀國際漢學選清華大學,想兼修文字和傳播選政治大學。
專家籲檢視課程 回應當代需求
祁立峰指出,相較之下,私校中文系若沒有特色,招生就會相對困難。中生代教師建議,可新開發結合中文專業的技術,至少了解跨域的可能,「跟上時代需求是必須的。」
國內大專校院多設有中文相關科系,但根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受到少子化影響,文史哲相關科系學生數縮減,核定名額亦愈來愈少;學界也說,少子化且人力需求改變,私校中文系等若想要永續,應逐步轉型。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統計,一一一學年核予文化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組一百一十二個名額,但至一一三學年,僅剩三十個;靜宜大學也從一百一十五個減為四十五個;淡江大學一二十個減為六十個。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提到,隨少子化趨勢,中學減班及課程內容變革,國文科等時數減少,中學教師需求已不若以往;大學必修大一國文也漸漸轉型,人力需求改變。長遠觀之,中文系不是沒人讀,但量體太龐大,應逐步轉型。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徐國能則認為,私校中文系停招固然可惜,但確實應重新檢視課程結構,適度回應當代需求,讓抱有文學夢的學生,能在閱讀創作中得到滿足,為社會提供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