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斷食善終」的來龍去脈(續)
在上周的文中,我們談到畢柳鶯醫師介紹她母親張秀琴女士閱讀中村仁一醫師著作的《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一書,因而決定要「斷食善終」。「斷食往生」是中村醫師在《大往生》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我的生前葬〉中所提出的【註】,指出與其對臨終病人插管、用呼吸器等增加痛苦地離開,不如採取漸進式減少食物和水分的攝取而達到自然死亡。【註:在《大往生》一書的最後一章〈我的生前葬〉中,中村仁一醫師說他是採取山折哲雄先生所提倡的「斷食往生法」。不過山折先生並沒有教導具體的做法,所以中村醫師就自行思考,並且整理出該書附表5的中村流「生前意願書」。中村醫師還說,若能像西行法師一樣,察覺自己的「死期到了」,應該就會很輕鬆,所以他都盡可能訓練自己,能夠敏感察覺體內發出的訊號,並且極力順其自然。】
【慧開按:中村醫師在《大往生》的最後一章提出「斷食往生」,卻未詳細解說其背後的意涵與精神,極易造成大眾「斷章取義」式的誤解乃至曲解,「斷食往生」一詞可說是該書最大的敗筆,有關這一點,我會在後續的討論中詳細分析解說。】
二○一九年,當張女士讀完《大往生》一書之後,表示決定要用斷食方式結束生命,時間就定在次年的生日之後,經過一番討論與充分相互理解之後,她們母女倆做成了斷食善終的約定。因為已經預約了善終的時間,所以家人就可以挪出時間陪伴張女士,在心理上就有較充裕的時間來面對她的告別。
其實在開始斷食的時候,張女士的進食就已經非常困難了,經常嗆咳,又不能翻身,飽受睡眠之苦,最後在逐步斷食二十一天之後,安然辭世。過程中,畢醫師詳細記錄了母親的情況以及家人的反應。最令人感動的是,在第六天,全家人聚集在客廳,為她舉辦了一場「生前告別式」,回顧她的一生。畢醫師的大兒子敘述了在陪伴的那段時間採訪了奶奶一生的故事,有些生命的片段連子女也未曾聽聞。張女士一生中最大的創傷是她受到父親和丈夫的壓迫,但也因為這些生前的回顧讓她被聽見、被看見,因此得到家人的同理與感恩,從而化解了人生的糾結。
就世間法來看,張女士無疑是非常幸運而且有福報的,雖然罹患了家族基因性遺傳疾病小腦萎縮症而且發病,但因為學習瑜珈而且勤於運動並且持之以恆,因而延後了發病的時間,減緩了病情的惡化,並未步入娘家的兄長與兩位外甥一家三口的淒慘後塵。最幸運的是,張女士有一位學有專精且又孝順的女兒畢醫師,不但能夠關懷照顧到她的病痛,而且還能夠幫助她圓滿善終的心願,最後,沒有痛苦,安然而有尊嚴地告別世間,這一點我們必須予以肯定及讚歎!
以上我從世間諸法皆是「因緣所生」的觀點,來說明「斷食善終」的緣起與來龍去脈。因為對於「斷食善終」的背景與發展有客觀性與同理心的了解,所以我一方面對於畢醫師的初衷與用心,表達同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對於「斷食善終」的盲點與迷思,也提出我的關懷與分析。
「斷食善終」的盲點與迷思
對於世間諸法的觀照,佛教不僅僅是說「因緣所生」,同時也強調「因緣和合」,諸法才能成就。張秀琴女士能夠透過漸進式的斷食而圓滿捨報善終,也是由於諸多因緣條件的具足與和合,才能如願順利完成,而其中最重要的助緣與最關鍵的因緣條件就是畢醫師本人。畢醫師以她的醫學專業背景以及醫師的實務經驗,來幫助母親實施漸進式的斷食,她不但全程陪伴,還請教安寧照顧專家提供必要的諮詢與協助,這不是一般大眾可以任意效仿的。
坦白地說,一般社會大眾是無法、不能也不宜任意效仿的,因為絕大多數的病人本身是否具備有足夠的「斷食」認知與「善終」心理準備,是個很大的問題。再者,絕大多數的家人都不是醫師,並不具備相關的醫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如果病人和家屬只是道聽塗說而又一知半解,就想要冒然地效仿實行,屆時無法處理及應變病人身心的變化,乃至突發狀況,極有可能引發不可預期的後果。
「斷食善終」一詞聽來很美好,其中的「善終」會讓很多社會大眾產生迷思與遐想,而很自然將「斷食」與「善終」就直接連結在一起,以為「斷食」就可「善終」,產生一種美麗的錯覺,這可是極大的盲點與迷思,我會繼續為大家分析解惑。(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