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彎學問多 小心應變

文/簡麗賢  |2024.07.30
449觀看次
字級
圖/yapei

文/簡麗賢 

這幾年媒體報導常出現「行人地獄」的名詞,其中一種情況是汽車或大型公車、遊覽車、大卡車、聯結貨車等在路口轉彎時,未注意機車騎士或行人而造成交通悲劇。

行車走路 易發意外



日常生活中,轉彎是常見的運動形式,開車、搭車、走路等隨時在轉彎,就科學概念而言,轉彎是瞬間的圓周運動,圓周運動需要足夠的外力作為轉彎時的向心力,否則容易發生意外。

仰望無際的天空,月球死忠地環繞地球運轉,具有氣象觀測或通訊任務的人造衛星繞地球圓周運動,是地球與月球或衛星之間的重力提供向心力。物體作圓周運動時,必須由其他施力者提供外力作為向心力,外力可以是繩子的張力、地面摩擦力或萬有引力。生活例子不勝枚舉,如洗衣機的脫水功能、新式拖把用旋轉甩乾拖把上的水。

當物體作圓周運動時,想要增加速率,所需向心力也需增加,否則速率變快,就相對增加危機,萬一向心力倏忽消失,物體會因為運動的慣性作用而沿切線方向飛出,輕者受傷,重者引發難以挽回的悲劇,不可不慎。

離心效應 未必危險



對於繞一旋轉軸圓周運動的物體或遊客而言,物體與遊客會有一種被甩離圓心的感覺,這是一般俗稱的離心效應,只要此時圓周運動具備完整的安全措施,例如綁繫安全帶、防護壁、固定裝置等,一般能安全轉彎與遊樂。

古人在生活中已悟出類似圓周運動的概念,例如會甩動一端套住陶罐的繩子,透過高速圓周運動的離心效應,可擠出陶罐裡的蜂蜜,可說是離心機雛形。現代的離心機主要藉由電動機馬達高速轉動,產生離心效應,把樣品中不同密度、質量的物質分離。

在運動場上善用運動地勢及轉彎技巧,往往是競賽奪冠掄元與否的重要表現。賽車是歐美非常受歡迎的職業體育運動,為了提升比賽時車輛過彎的安全性,一般會將賽道轉彎處鋪設成傾斜的路面,這是因為除了路面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之外,斜面對汽車的正向力也能提供賽車轉彎時所需的向心力。

跑步摩擦 加速減速



我們跑步轉彎時,球鞋底部的紋路深淺會影響安全,一如行駛在路面上的車輛輪胎,鞋底或輪胎的紋路,最主要與轉彎時需要增加摩擦力有關。

依靠地面對鞋底或是車輛輪胎的摩擦力,跑者與車輛可以加速或減速。在彎道改變方向時,跑者與車輛也是憑藉瞬間的靜摩擦力作為向心力。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俗稱「抓地力」,抓地力愈大,汽車在加速、煞車或轉彎的性能相對愈好。賽車用的輪胎是表面毫無花紋的輪胎,這種表面平滑的輪胎,俗稱「光頭胎」,在乾燥路面上的抓地力大,能牢牢地「咬住」路面,這涉及非常專業的「脫膠」現象。

簡言之,光頭胎隨著與路面摩擦,胎面升溫,達到一定的溫度而讓自身融化,呈現柔軟的「脫膠」現象,軟化後的輪胎與地面具有很強的粘附力,增加摩擦力,提供賽車極佳的抓地力。在比賽時,光頭胎讓賽車具備良好的過彎能力,能幫助車手跑出更短的時間,由於賽場激烈狂飆,幾圈下來輪胎也就壽終正寢,這是在頂級賽事中,車輛要頻繁更換輪胎的原因。

大型巴士或卡車造成「行人地獄」交通悲劇,與「內輪差」的安全意識有關。內輪差是車輛轉彎時的前內輪的轉彎半徑與後內輪的轉彎半徑之差,由於內輪差,車輛轉彎時的前、後車輪運動軌跡並不重合,內輪差與車身長度有關,車身愈長,形成的內輪差就愈大。若在行車中僅注意前輪能夠通過而忘記內輪差,就可能造成後內輪駛出路面而與其他物體擦撞的事故。如果行人過馬路及大型巴士或卡車行駛時,能意識內輪差導致的事故,相信可避免發生行人地獄的悲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