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失恆 海膽將海藻林變荒漠

文/淳恩 |2024.07.21
1607觀看次
字級
海藻林像密集而生的海帶叢,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 圖/123RF
紫海膽啃光加州外海的成片海藻林。圖/123RF
窒息海藻嚴重威脅夏威夷Kaneohe島海底的珊瑚。圖/123RF
小沙魚在海藻林間悠遊覓食、進行日光浴。圖/123RF
魔鬼海膽的長刺可長到30公分長。圖/123RF
海藻林是許多海底生物共同的家。圖/123RF
海膽的棘刺看來嚇人,其實成分和蛋殼差不多。圖/123RF

文/淳恩

全球暖化及捕撈過度,導致海洋生態失衡,目前各地爆發嚴重的海膽危機──有的地區「窮得只剩下海膽」,有的地方卻「幾乎把海膽全吃光了」,究竟這種廣泛生長於全球各海域的棘皮動物門海膽綱的生物,有什麼本事可以把海底森林變成為「荒漠」……



又到了開放採收澎湖馬糞海膽的季節了,但澎湖當地保育團體卻不斷呼籲:「請為馬糞海膽留一線生機」,畢竟,饕客口中的「膽」其實是公母海膽的生殖腺,吃了就等於斷絕了馬糞海膽延續下一代的機會……

相對於澎湖公民團體為海膽請命,屏東小琉球的肚仔坪潮間帶,卻被形容「窮得只剩下海膽」,整個潮間帶因為遊客踩踏過度,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如今只剩下為數眾多的海膽和共生動物海參,不但礁岩上的藻類被海膽啃食一空,礁岩也被破壞碎裂,變成一片荒地……

巨藻帶來豐富生態系

雖然絕大多數海膽只吃藻類,但因全球暖化讓海膽移居新天地,加上過度捕撈海膽天敵,導致生態失恆、海膽泛濫,其後果非常可怕。

澳洲東南方的塔斯馬尼亞島海域原本長滿海藻林,據說只要在海面上踩著巨藻,就可以橫渡海灣到對岸。而這些根部在海底的巨藻,最長的可以長到60多公尺,每天能長30~60公分,很容易長成一大片,在海底形成海藻林,林中生態系豐富。

海水暖化海膽大移居

然而這些海藻林,近年面臨了致命性的麻煩,專家監測發現:原本生長在較暖海域的長刺海膽(外號「魔鬼海膽」,刺長30分公),因為塔斯馬尼亞島周邊水域近10年間升溫了1.5℃,導致不少長刺海膽大量移居此地。

對長刺海膽來說,塔斯馬尼亞島附近的巨藻,實在是太豐盛了,身強體壯之餘,海膽大量產子,小海膽出生後加入「伐木」的行列,海藻林迎來更大的浩劫,甚至讓塔斯馬尼亞島東南海域一半海藻林消失,有些海灣損失了95%以上的海藻林,徹底變成了「Urchin Barren」(「海膽荒漠」)。

咬斷根部海藻漂走了

嚴格說來,巨藻其實不算是被海膽「啃食一空」,因為海膽是底棲生物,只能從海底的巨藻根部開始啃食,但一旦啃斷巨藻的根部,整條巨藻就會因為身上原本為能挺直往上長而生的小氣囊,輕飄飄順著洋流漂走了,海膽只好接著啃食下一棵。

也可以說,就因為海膽致命性的飲食習性,在短時間內便毀滅了成片的海藻林,不但讓海底一片光禿禿,原本生活於海藻林間的各式各樣魚蝦貝類、浮游生物,也全部消失了。

海膽天敵其實並不少

海膽難道沒有天敵嗎?答案是:海膽的天敵還不少,海獺、魚類、海星、龍蝦……都是牠的天敵。海膽的刺看起來很嚇人,其實它的成分是碳酸鈣,和蛋殼相類似,又細又容易折斷,所以不少海生物都不怕海膽。

例如一種叫星斑叉鼻魨的河豚,最喜歡吃海膽,張嘴就咬,一口一個,完全沒在怕的。還有一種扳機魚,則會連殼帶刺一起把海膽吞進口中。至於在塔斯馬尼亞塔附近,海膽最大的天敵就是岩龍蝦。因為岩龍蝦身上的殼比海膽還硬,完全不怕扎,可以放心接近海膽。

生物對治盼恢復生機

也因此,有百年以上校史的塔斯馬尼亞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組成一個團隊,從數年前開始培育及四處搜羅一度因捕撈過度瀕絕的岩龍蝦,而且專選體型巨大,至少10斤左右,甚至20斤以上的(一般市面常見個體多為2、3斤,最大也才5、6斤),至少已有幾十歲的巨型岩龍蝦,派牠們到海底出任務,清除愈來愈多的長刺海膽。

團隊指出,之前因岩龍蝦過度捕撈,才使海洋生態失衡。根據澳洲海洋監測顯示,海膽氾濫的地區,岩龍蝦只有自然水平的10%左右,因此塔斯馬尼亞大學才展開投放岩龍蝦的項目,希望靠恢復岩龍蝦數量,讓生態達到平衡。

在每次投放數十隻到數百隻岩龍蝦後,果然不負眾望看到了成果,海藻林消失速度變慢,海膽數量也不再增加。雖然塔斯馬尼亞島周邊海域,一時間尚難恢復海藻林舊觀,但海洋生態學家相信假以時日,海藻林有望重新恢復生機。



吃光海藻

也能立大功

海膽當之無愧是海藻林的第一剋星,但海膽也並非一無是處。1970年代,一種東南亞海藻被引入夏威夷的Kaneohe灣,原本是希望成為經濟作物,結果變成入侵物種,長滿了海底,嚴重破壞當地珊瑚礁,並因此被稱之為「窒息海藻」。

2005年, 美國的環境保護人員製造了一種類似真空吸塵器的裝置 用來清理這些窒息海藻,效果相當不錯,每小時能吸入360公斤藻類,很快就能清理一大片珊瑚礁,可惜的是,這種吸塵器無法吸出礁石縫裡的海藻,所以隔不了多久,海底又長滿了窒息海藻,清除工作始終沒完沒了。

研究人員想著:或許可以利用海膽吃光藻類。他們先培養出大大小小的海膽,2011年開始陸續投放到Kaneohe灣,結果很快就看到效果,窒息海藻明顯減緩了生長速度。

研究人員從一開始的每年投放1000隻,到後來每年投放了十幾萬隻,截至2020年12月止,大約已有60萬隻海膽被投入灣中。預計到2025年,就能清光所有的入侵海藻,這件事,終於讓海膽家族光榮的「小兵立大功」啦。



吃乾抹淨 順便趕走天敵

美國西海岸加州外海原本也有海藻林,自從2014年以來,也幾乎被海膽禍害光了,大片大片的紫海膽,就像海底蝗蟲般,把巨藻吃得一乾二淨,原本生活在這兒的肉食性魚類都游走了,導致海星大量氾濫,把當地殘羹剩飯也一掃而光,此處海底徹底變成名符其實的「荒漠」。

當地原本有一種生物──「南方海獺」,可說是紫海膽的第一天敵。南方海獺完全不怕海膽的棘刺或貝類的硬殼,所以數百年來,海獺及海膽的生態一直很平衡。可惜18、19世紀,因商業捕獵,南方海獺瀕臨滅絕,一度只剩下50隻左右,後來經過保護才逐漸恢復到3000隻。

雖然海獺數量多了,但因為海藻林此時大多已被海膽啃食一空,只剩下沒有隱蔽效果的稀疏巨藻,所以即便海底滿地都是紫海膽,卻因為海獺可能在覓食過程,引來掠食的大白鯊和虎鯨,誤把海獺當海獅進行攻擊,海獺完全沒膽子去撿海膽,只敢安分守著河口低鹽沼澤過日子。

換句話說,當海膽把海藻林吃得寸草不生後,順便也把天敵給趕走了。看來,加州的海膽危機,短時間內仍難以解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