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疫苗接種後因不良反應提出救濟申請,由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負責,由於疫苗接種量大,案件由每年不到200件,激增至最高全年近5000件,去年平均每案審查時間高達244天,依照目前公布案量推估,仍有3600多例案件尚待審查。
救濟金額 前年逼近2億
疾管署統計,未接種新冠疫苗之前,2019年與2020年的疫苗救濟申請案分別為149件與167件,接種新冠疫苗後,2021年與2022年分別有3751件與4813件;救濟金額以2022年最高,達1億8410萬元,審議案件時間則愈來愈長,從2019年的67.3天,到去年要審查243.6天。
新冠疫苗接種進入第4年,現在比照流感疫苗,每人每年建議至少打1劑,累積的疫苗救濟案件是否有機會減少?並加速審查?VICP召集人邱南昌指出,最近送審案量減少,但前兩年累積太多申請案,他目前仍在審查2022年10月的個案;為加速審查,VICP已增加開會次數為1個月兩次,並先由初審委員會審查,希望提高效率。
疫苗救濟審議時間過長,有受害民眾苦等多時,於是提出訴訟。律師翁伊吟手邊有10多件訴訟中的疫苗救濟案件,她表示,案件有年輕化趨勢,從24至30歲不等,且過去均無病史,卻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無法行走、器官受損等狀況,部分已達重大傷病程度。
疫苗徵收金上調 基金趨穩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疫苗受害救濟評估需要調病歷,須透過許多行政措施取得資訊,疫苗救濟金是全民共有財,必須審慎評估,對於病患狀況較複雜者 ,必須找許多科別專家一起審議,這些都增加審查難度。
新冠迎來第6波疫情,隨著病毒變異,新冠疫苗打到第6劑、第7劑大有人在,疫苗接種量變多,因疫苗不良反應申請救濟案件也增加,一度讓「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低於1億5000元的下限,疾管署去年底依法調整新冠疫苗與卡介苗的疫苗徵收金,其中新冠疫苗徵收金從1.5元變成22元,今年疫苗救濟基金逐漸趨於穩定。
至於疫苗徵收金由誰支付?曾淑慧表示,依照每次的簽約狀況而定,大多是製造廠商支付,如卡介苗委託國衛院製造,流感疫苗也是由廠商支應;新冠疫苗採購時,新冠疫苗是賣方市場,徵收金由疾管署支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