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環境部近期陸續審議「海草復育」及「紅樹林植林」等海洋碳匯方法學,引導企業參與減碳與維護生態。但學者指出,外來種的紅樹林讓泥灘地的物種多樣性下降,政府與企業不能為了碳匯而破壞生態,呼籲主管機關暫緩相關碳匯方法學的審查。環境部表示,各方意見都會在方法學審查中提出。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專家學者共組「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團隊」,昨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二十八個子法中沒有和碳匯相關的子法,擔憂政府將碳匯當作「救命稻草」,或以其他損害生態的方式強推增匯計畫。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林惠真表示,環境部審議的增碳方法學過於樂觀,種紅樹林有部分碳匯效益,但對生態破壞很大,加上很多海岸多為未登錄地和國公有地,也不符合申請碳權的外加性條件,呼籲政府重視「溼地保育法」精神,在對的地方減碳。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施習德表示,台灣紅樹林多為人工栽植並擴張的族群,外來種的紅樹林在碳匯方面貢獻有限,固碳功能也被過度誇大,卻對原生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長莊老達表示,紅樹林植林的碳匯方法學確實有碳匯的效果,但並非國內所有的泥灘地都去種紅樹林;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各方意見都會在方法學審查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