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生命發育過程中,細胞會迅速增生,分化出多細胞生物體上的各種組織與器官,但增生時也伴隨大規模細胞死亡,這現象過去已在雞胚胎中被發現,二○一二年正式被命名為「鐵死亡」。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大規模細胞死亡為活性氧化物所造成的「鐵死亡觸發波」,期盼此研究未來用於癌症治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領域。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昇宏表示,研究團隊利用數學建模,驗證鐵死亡觸發波的細胞訊號傳導迴路機制,為透過化學訊號將細胞的開關打開,當細胞接收到訊息後,再傳給下一個細胞,類似骨牌效應的概念,為器官生成過程提出重要研究解釋。
陳昇宏說,造成鐵死亡觸發波是由活性氧化物引發,此為生物體內進行有氧代謝時的產生物,包括過氧化物和含氧自由基等,過多的活性氧化物將導致細胞和基因結構損壞,研究經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細胞縮時動態攝影,結合大數據影像分析,發現壓力逐漸增大,鐵死亡觸發波速度會愈來愈快。
陳昇宏指出,腦中風、腎衰竭等疾病和細胞大面積死亡有關,細胞膜的脂質會藉由氧化過程,發生形狀上的改變甚至斷裂,細胞膜破裂後就會造成細胞死亡,由活性氧化物引起鐵死亡觸發波,一次動輒可使數百萬個細胞死亡。
抗藥性有待突破
鐵死亡觸發波的特性在於,經過觸發波的細胞幾乎百分之百都會死掉,也許可以提供新策略。陳昇宏說,研究發現癌細胞對鐵死亡特別敏感,容易受到鐵死亡影響而死亡,但癌症治療後,很多細胞會存活下來產生抗藥性,這是需突破的一點。
事實上,在植物細胞中也有鐵死亡的現象。陳昇宏推測,植物、動物都有細胞膜可能都會出現鐵死亡觸發波,未來也許有望應用於植物病蟲害防治等領域,此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
中研院副院長唐堂表示,該研究開創性地從細胞死亡的角度,探討胚胎發育過程「生與死如何同時發生」;團隊結合創新系統生物學方法及數學建模,首度發現「活性氧化物」所造成的「鐵死亡觸發波」。
期待跨領域合作
陳昇宏強調,目前對於相關技術的了解仍有限,盼未來能與發育生物學家、癌症生物學家及醫生等跨領域合作,透過對鐵死亡觸發波的了解,研究能否在癌細胞引發鐵死亡觸發波,讓癌細胞得以一次消滅,這與現在的化療方式截然不同,盼為癌症治療提供新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