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最新一期上海集裝箱出口(SCFI)運價指數昨日出爐,運價指數連9漲,本周漲幅最大還是缺船、空班最嚴重的亞洲─歐洲及美東線,分別為5.6%、3.3%,也因為缺船排擠效應,亞洲近洋線、亞洲─南非、南美走勢強勁。
SCFI指數上漲140.1點至3184.87點,周漲幅4.6%,4大主要航線、近洋線表現強勁,澳新、南非、南美及東南亞航線運價全上漲;第3季旺季到來,市場傳出各大航商加收忘記附加費,有利貨櫃三雄長榮、陽明及萬海的營運和獲利表現。
航運業者分析,目前亞洲到歐洲地區要維持原來的班次密集,就必須投入更多船舶;但船班停靠不準時,港口作業就會延誤,各種船舶到港後搶進港造成塞港,加上航行天數拉長、貨櫃使用期間增加,全球貨櫃輪供、需再度出現連環套。
根據最新一期出爐的運價,遠東到歐洲運價每TEU(20呎櫃)達3949美元(約新台幣12萬元),較前一期上漲209美元(約新台幣6759元),周漲幅5.6%;遠東到地中海運價每TEU達4784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較前一期上漲64美元(約新台幣2069元),漲幅1.4%;遠東到美西每FEU(40呎櫃)達6209美元(約新台幣20萬元),較前一期上漲41美元(約新台幣1325元),漲幅0.7%;遠東到美東每FEU達7447美元(約新台幣24萬元),較前一期上漲241美元(約新台幣7793元),漲幅3.3%。
近洋線受惠於船舶排擠效應,遠東到東南亞每TEU較前一周上漲90美元(約新台幣2911元),漲幅14.62%;遠東到日本關西、遠東到日本關東及遠東到韓國每TEU都較前一期持平。
物流業者分析,原本業界都認為今年是一個船舶供給大於需求的年代,只要延後船舶回來,市場供給立即會增加;然而,各船舶到港時間混亂,造成碼頭、物流無法在短時間支應,整個運送過程大卡關,很難在短時間內建立新秩序。
長榮海運昨日公告,5月合併營收321.60億元,月增1.09%、年增40.34%。長榮海運董事會加碼買進6艘甲醇貨櫃輪、打造5萬個新貨櫃,總投資金額約16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