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塑膠袋發明後,民眾難逃「塑」命,生活環境處處可見塑膠製品,科學家證實,人體體內塑化劑濃度因此增加。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與國衛院調查發現,自二○一一年國內發生塑化劑事件後,二○一三至二○一六年蒐集資料分析,民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代謝物濃度高於許多國家,以DEHP為例,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是美國、加拿大、德國的二到七倍。
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謝榮鴻表示,全球有十分之一人口因食品汙染而罹病,而有超過二百種疾病是食物汙染所引起、有百分之四十的食因性疾病(食物中毒)發生在五歲以下兒童,可見食物汙染問題嚴重,但除了感染物、微生物、農藥外,民眾更應該重視內分泌干擾物質。
台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系副教授廖凱威說,食安風險不只病原菌與急性毒,還包括塑化劑等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又稱「環境荷爾蒙」,容易影響性荷爾蒙、甲狀腺素、胰島素等正常荷爾蒙作用,尤其是對生殖系統方面,例如降低睪丸功能、干擾月經周期、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增加不孕與癌症風險。
廖凱威表示,二○一一年國內發生塑化劑事件後,政府加強稽查食品添加物,但此研究顯示,二○一三至二○一六年民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代謝物濃度,仍高於許多其他先進國家,以DEHP為例,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為美國、加拿大、德國的二至七倍。塑化劑代謝所需時間不長、只要幾天,而與國衛院合作調查數據顯示,塑化劑汙染早就滲透日常,民眾日常暴露於塑化劑的情形,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