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惑,從體性來說,也叫「見假」。《成實論》中,提到有三假:因成假、相續假、相待假等三假。
「因成假」者,意根接觸法塵(世間萬象)時,一念心起,此一念乃因緣和合,故是因成假。
「相續假」者,念念生滅,前念與後念,念念不斷,即相續假。
「相待假」者,悟得此一念心,必由非心來陪襯,如觀眼識之生起,必由眼根與色塵來顯眼識,此為相待假。
又,從色身來說:過去世造作各種行為,托父母因緣而有此色身,即是「因成假」。從胎相相續成長,而有六根乃至成人,是名「相續假」。因為有此色身,相對死後的色身壞滅,即名「相待假」。
不僅是吾人色身,具有三假的性質,連外在的環境,也具有三假的特性。故,從緣起的角度來說,人是五蘊假合而有,外相的山河大地、長短、時節變化等,也是因緣和合所成。此是三藏經中所言的「隨事三假」。
小乘佛教有「世間三假」的立論,大乘教義也說明三假:一切皆是無明而起,如幻如化,世間但有假名,沒有實際存在的本質,一切皆不可得。如:鏡子中所現的色、香、味、觸,實不可得,何況以此所形成的幻像,當然也是不可得。
在《大智度論》卷七,舉出十喻來說明「色的本質,就是空無自性,並非滅除色質後,才顯現空。」所謂「十喻」是:如幻、如燄、水月、虛空、如響、如城、如夢、如影、如境像、如化。此是說明大乘的「隨理三假」。
又,《大智度論》也提到三種有:相待有、假名有、法有。
「相待有」:長因為與短的比較才顯出其長,短因為與長比較才知道其短。東西的分別,也是如此,有名無實,是為相待有。
「假名有」:如:酪色、香、味、觸,四事因緣和合,才有假名「酪」的產生。雖然有,是各種因緣和合才有的;雖不是永恆存在不變,但決不是像「龜毛、兔角」的虛無。而是具各種因緣和合才有,假名稱它是「酪」。
「法有」:即是色、香、味、觸,四種實際的東西和合,稱為「法有」。
此三有與三假有何不同嗎?
「法有」,是假施設的有,如「因成假」一般。「假名有」,是各種因緣和合,才有存在的現象,與「相續假」同。而「相待有」,是彼與此的相對比較,才有的假名存在的現象,與「相待假」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