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分享,他讀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感受到巨大的安定力量。圖/人間社記者吳雨彤
【人間社記者李雪麗台中報導】一連二十九天、二十九場的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邁入第十年,今年講座於二十五日登場,首場邀請美學大師蔣勳以「金剛經──信仰與科技」為題,從歷史、文化與科技的演進,探討《金剛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現場聽眾逾千人,網路同步觀看直播超過三千人,總觸及次數逾萬。
每個人都有非常艱難無法度過的時刻,蔣勳分享他與《金剛經》結緣之始,是在讀書時期父親贈送的經本,直到十多年過去才再次打開,是聽聞父親病重,在趕往加拿大的十小時航程中,一路陪伴他的經書。當讀到「不驚不怖不畏」時,他感受到巨大安定力量,支撐他度過第一次面臨死亡的慌亂、恐懼、迷惘,自此養成晨起讀誦《金剛經》的習慣。
手抄經文 回向祝福親友
《金剛經》被翻譯成各種不同國家語言文字,在六種不同的漢譯版本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最廣。蔣勳指出,玄奘大師注重準確傳達原意,鳩摩羅什則更注重將佛教思想精髓傳達給當時的中土,對佛教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近代學者胡適、梁啟超也極度讚美鳩摩羅什創造漢文的譯經體。
蔣勳也提及《金剛經》在民間信仰的地位,「《金剛經》不只是宗教哲學,更被視為一種福報與功德,特別是親人生病或離世時,手抄經文作為祝福」。
蔣勳指出,唐朝武則天曾發動朝廷官員及寺廟僧侶為母親抄經祈福,蔣勳也曾為父親抄寫《金剛經》,蔣勳學生為往生奶奶抄經,經本封面類似國小作業簿,但他認為,即使用的是原子筆,抄法不同,但心意是相同。
手寫耗時 促使印刷術進步
《金剛經》也是推動印刷術最重要的動力,武則天之後開始有人設法解決抄經耗時的問題。蔣勳表示,他當時在飛機上讀到經本的最後,發現是一位人士王玠,為度化雙親而發願所刻。巴黎國家圖書館典藏唐長慶四年柳公權(西元八二四年)手刻於石頭上的《金剛經》拓本,拓印就是印刷術一種;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唐咸通九年(西元八六八年)敦煌雕版印經,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明確記載日期的印刷品,更是世界印刷史上第一件真品;現藏於台北國家圖書館,元代至正元年(西元一三四一年)最早雙色套印版本,則是蔣勳最喜歡的版本。
因此,蔣勳認為,信仰不但推動科技,甚至可以說信仰與科技是完全結合。西方之所以重視印刷術,便是因其與知識普及有重大關係。蔣勳強調,不論《金剛經》被譯成何種文字、被印刷成多少版本,本質它還是《金剛經》,經文裡解釋「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以「應無所住」,不要被綁住,「如果連曾是樵夫的惠能大師都能開悟,那你我也都有開悟的機會」。
蔣勳也分享,最近他將誦念《金剛經》檔案做成QR Code,隨時掃描就可以聽,甚至嘗試將第一段經文輸入AI製圖系統,產生許多經典中描述的畫面,發現許多《金剛經》結合科技產生的藝術,接下來將在台東池上舉辦相關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