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佩琪
我在講英文,是的,一個台灣美容美髮出身的洗髮小妹,在新加坡大學的國際研討會,說出自己都不相信的英文。
國中開始接觸英文,就對英文感到害怕。在學校裡,當英文老師要我們朗讀課文時,總是感到不知所措,擔心被老師點名,擔心自己的發音是否正確。我總是羨慕那些英文流利的同學,他們可以自信自在地表達,而我卻常常陷入英語魔咒的困境中,多麼希望我有哆啦A夢的法寶──翻譯蒟蒻,吃了它就能溝通無礙。
以為自己會一輩子從事美容美髮,但四十而立時,踏上了一段改變人生的旅程──挑戰EMBA的旅程,我又碰上了英文大魔王。
念EMBA時,加選了「跨文化交流與研習」。在課程中,我們必須與新加坡大學的國際學生進行交流,並以全英文進行口頭簡報。沒錯,就是全英文簡報。
在準備簡報的過程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撰寫中文稿,然後將其翻譯成英文。我的英文稿上布滿了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的ㄅㄆㄇ拼音,加上歪七扭八的KK音標,連在飛機上也緊握著密密麻麻的英文稿,口中不停地反覆背誦。這樣帶著焦慮的模樣,引起了身旁陌生人的好奇,他開口問我是否到新加坡旅行,還是出差。互動過程讓我稍微放鬆了一下心情,但同時也更加意識到了自己的語言困境。
然而,幸運的是,此次簡報我被分到了一個小組,與四位英文能力極為出色的MBA學生合作。他們不僅幫助我克服了語言障礙,還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溝通不僅只是在語言的交流,更是在於分享個人的看法和想法。
在國立新加坡大學和國立新社大學的交流中,我拼拼湊湊的把會的單字全都用上了,管它什麼文法句型,雖然是破英文,但似乎有人聽完在點頭,有人聽懂我的笑話,發出的笑聲,像巨大的加油聲,我慢慢的加大音量,眼前的迷霧漸漸散去,元神慢慢回來,告訴我,我從現場做出的研究是有價值的。
分享後,新加坡同學表示對內容很感興趣,教授也豎起大拇指讚賞。那一刻我像是被釋放的薛西佛斯。是的,有些石頭推到山頂後,會停在那裡,不再滾下來了,例如,曾經不斷滾下山的自信。
回到台灣後,在視頻看到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的記者會,日本物理科學家淺田圭一用生澀的英文分享,全世界都豎起了耳朵,原來,內涵才是溝通的王道。那一刻,我終於知道,當ㄅㄆㄇ遇上了ABC,符號與符號直視對方靈魂,勇敢平起平坐,不用再低下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