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疾管署表示,個案母親於今年4月中旬、懷孕34周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白血球及發炎指數偏高,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進行緊急剖腹產;女嬰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母嬰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
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主任林詠青表示,經疫情調查了解,案母懷孕期間,沒有旅遊史、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及隔餐食品等生食與即食食品,但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目前母親、女嬰均住院兩周已康復出院。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依據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分別為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仍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
林詠青說,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也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汙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生菜沙拉、切片水果、沒有消毒的乳製品、沒有加熱的隔餐剩菜,也是高風險食品。
潛伏期通常為21天,期間為3∼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