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泱汀
文/高宇平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清代的王頊齡有詩云:「八公草木走苻堅。」這段驚嚇前秦皇帝的故事被後世流傳,從此之後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
苻堅是在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能統一北方、占巴蜀、收西域的君王,也是天才少年,少年時便被評價有霸王之相。之後果然輔助朝政有功、又誅殺暴君,最後成為帝王。
苻堅的文功武略使得前秦能重用寒士、整頓吏治、辦學校、興水利,身為胡人的他,也扭轉當時重武輕文的觀念,這也令當時的北方在苻堅的統治下得以休養生息,逐步發展,胡漢有所融合,將北方治理得極好。
可是這麼厲害的君王,也有旁人勸諫不住的時候。
西元三八三年,秋七月,苻堅下令徵兵,準備大規模入侵東晉。苻堅的弟弟苻融和朝臣都不贊同,但苻堅仍一意孤行,於同年八月帶領大軍南下。
十月,前秦軍隊軍勢順利,皆連攻下壽陽、鄖城。苻堅截得晉軍告急書信,知道敵人兵少糧缺,便加速行軍讓各部隊於壽陽集結。同時也派東晉降將朱序去勸降謝石等人。沒想到朱序到了晉軍營中,告訴謝石等人:「我軍很難與秦的百萬大軍對抗,但可趁著現在秦兵還沒有集中時,發動攻擊,先把秦軍的前鋒打敗。如此,敵人的士氣一定會低落,我軍便可以勝利了。」
十一月,謝玄命令將領帶精兵前往洛澗。在離目的地還有十里時,看到前秦軍隊已經在對岸擺開陣勢,東晉軍隊則渡江進攻。這一役秦兵死傷了一萬五千人,於是謝石等人的軍隊水陸並進,一齊向前。苻堅登壽陽城上遠眺,只見晉軍陣容壯盛嚴整,又見八公山上的草木繁茂,以為眼前全部都是晉兵。
前秦的軍隊在肥水列陣使晉兵無法渡過,謝玄派人對苻融說:「你孤軍深入,卻在肥水布陣,是打算打持久戰,而不是要速戰速決。如果你能退後些,讓我軍渡江和你一決勝負,那不是很好嗎?」
苻堅認為:「把軍隊稍退後一些,等晉軍渡江到一半時,我們再派出鐵騎去消滅他們。」苻融也很贊同,便指揮軍隊後退。
沒想到,苻堅的軍隊剛後退,投降的晉國將領便在陣後大聲喊叫:「秦兵敗了!秦兵敗了!」後方的秦兵看到前面的軍隊後退,以為真的打了敗仗,立刻拚命奔逃,一時之間秩序大亂。
苻融想要阻止部隊的潰散時,坐騎卻突然倒下,被襲擊而來的晉兵所殺,士兵潰逃得更快。謝玄領著晉軍追擊,令秦兵潰敗,死傷無數,為逃命的秦兵甚至堵塞了水流。好不容易逃出的士兵,只要聽到風聲或鶴叫,都懷疑是晉兵追來,白天不敢休息、晚上疑神疑鬼,飢寒交迫下死去的人有七八成之多。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之後衍生了兩句成語:「草木皆兵」和「風聲鶴唳」,其中草木皆兵亦作「八公草木」。這兩句成語,都用以形容人在極度驚恐時,因神經過敏,產生錯覺,稍有一點動靜,就非常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