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人皆無可迴避之大事,尤其是後三者──老、病、死,更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生老病死,本指佛教「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四苦」,其後乃泛指人生的出生、衰老、疾病與死亡等自然的生命現象。人自出世便開始承受此四苦,它自然來去,自然生發,僅時間長短之異罷了。然而,如此自然而真實的現象,世人往往「只緣身在此山中」,無法自大處觀看人世的處境,是以經常自苦而不自知。所以「四苦」之「苦」,其實人為造作的成分更大些。
在《敦煌變文.八相變》裡如是說道:「生老病死相煎逼,積財千萬總成空。」也明白指出生老病死,人皆遇之,此四苦之苦苦相逼,總令人心憂神傷;相較之下,萬千錢財簡直不值一覷。
同樣地,明代何良俊也在《世說新語補‧卷八‧雅量》篇裡說道:「裴晉公不信術數。每語人曰:『雞豬魚蒜,逢著則喫;生老病死,時至則行。』」可見,生老病死,只是「時」的問題,時候到了自然生發、起滅;凡人實毋需操心於此。
因此,若將由不得我們自己決定的「生」之苦置於一旁;那麼,老、病、死三苦,至少是我們可以自由決定如何面對的苦。老不足懼,真正的老是心境的老。相對言之,病與死則是較難面對的苦。然而,病痛來襲之際,一樣也有樂觀的病者;死亡亦如是。
莊子面對死亡便很有意思,如其妻亡故,眾親友陸續前往弔唁,唯獨莊子本人不帶悲傷之色,反而鼓盆而歌,其反合常道的「無情」作為,令人費解。
其實,莊子認為妻子生前並未豐衣足食的過著好日子,死亡反倒使其妻得以解脫,未嘗不是一樁好事;況且死亡與出生並無二致,不過是件極其自然之事。
因此,莊子並非無情,亦非絕無哀傷。只是瞭解生老病死之苦的真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