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台灣古蹟及歷史建築豐富,但為維持建築風貌,無障礙設施通常不夠友善;但也有部分文資場域在修復時,導入身障友善的無障礙空間設計。
國家漫畫博物館去年底試營運,主要場館演武場高低落差大,且部分場館入口狹窄。國漫館人員指出,在兼顧文史與使用的考量下,盡量維持過往屋舍的結構,針對門口高低差,以斜坡板輔助,太窄的入口也設有移動式斜坡。
國定古蹟彰化鹿港龍山寺香火鼎盛,常有身障者坐輪椅想到到正殿和後殿,但因階梯多相對不便。文化部文資局委託建築師檢修,再利用工程規畫設計,納入無障礙空間。
台中文學館昔日為日治警察宿舍,修復館舍時導入身障友善的無障礙空間設計,全區設有護欄的無障礙斜坡,並在隱蔽處設置電動升降平台。
東海大學知名地標「路思義教堂」目前修復中,恢復早期水泥石板,但縮小孔洞,讓身障者可通過;另也在兩側坡道增設割溝,增加止滑性。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副教授謝文泰指出,要設置友善設施,又要保留文資原貌,兼顧建築美感與特色,確實很難讓每個人都「方便」。他建議,若是文資場域不適合施做斜坡等友善措施,可設服務鈴,由專人服務協助輪椅族,在尊重文資與友善身障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