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多數人認為憂鬱症是心理疾病,其實憂鬱症除了心理的情緒低落、無望感,多會伴隨慢性頭痛、胸悶、肌肉痠痛問題。
根據長庚醫院調查,四成以上患者會有頭痛,五成患者會有肩膀痠痛、心悸。醫師呼籲,若長期有生理慢性疼痛,找不出器官毛病,又合併多項疼痛,並覺得心理不適,就應考慮是否到精神科就醫。
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洪錦益表示,多數憂鬱症患者都不是先到精神科就診,很多患者都是出現失眠、頭痛、胸悶、肌肉緊繃後,到內科、胸腔科找不出病因,因而更加憂鬱,病情愈趨嚴重。
他說,其實憂鬱症生理、心理息息相關,憂鬱症因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致,而神經傳導物質掌管記憶、情緒、清醒及學習,因此當神經傳導物質出問題,也可能多方影響身體生理功能。
長庚醫院二○○三年針對門診一百零二位憂鬱症患者進行了解,七成以上患者失去體力,六成五患者會胸悶、五成患者會頭暈、肌肉緊繃,四成以上患者半年來至少有一個身體疼痛症狀;而國外不少研究證實,憂鬱患者有高比率身體疼痛。
洪錦益說,許多身體疼痛患者不願面對憂鬱症的可能。一名患者的母親無法接受女兒得憂鬱症,告訴患者,她什麼都有了,有什麼資格得憂鬱症?但醫師表示,憂鬱症非單純心理,也非意志薄弱表現,民眾應勇於面對。
他說,目前憂鬱症藥物日新月異,除了調控血清素藥物外,也有同時調控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除了改善情緒,也可針對身體症狀治療,醫師會考量病情給藥,患者服藥二周後開始有效,若六到八周無效,可考慮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