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學校招生陸續放榜,金榜題名者高高興興準備報到入學,迎接人生另一個階段。但清寒家庭面對未來幾年可觀的註冊費用,煩惱才要開始。
台灣家庭孩子愈生愈少,學校愈設愈多,讓升學管道愈來愈寬鬆。但是經濟成長遲緩,所得停滯不前,失業率居高不下,「考得上」未必「念得起」。
不少弱勢家庭的優秀子女,因無力負擔學雜費和生活費,放棄繼續深造機會,或犧牲志向興趣,選擇公費又有就業保障的學校。教育部今年開辦共同助學措施,低收入家庭學生可獲一萬元以上幫助,不無小補。
好學生「念不起」,學校也因收費「不敷成本」叫苦連天,學費合理化問題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立場左右見解,無法化解眼前難題。
就學貸款為學生紓解燃眉之急,但累積多年,金額可觀。畢業後從微薄收入中扣還本利,負擔頗為沉重。教育部今年放寬限制,畢業後四年內,年收入未達二十四萬元者,仍由政府補貼利息,終於讓就學貸款族稍喘一口氣,真是德政。
獎學金也是及時雨。教育部成立的圓夢助學網,提供政府機關、各級學校、基金會及企業團體或個人的各項獎助學金和貸款資訊,共有一百七十四億元。各大學在入學通知也都註明學校助學措施,需要者可多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