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07】 烏克蘭建築設計師 巴別克 戰火中讓居住尊嚴不打烊

文/楊慧莉  |2024.03.09
690觀看次
字級
巴別克為鄉民建造的臨時住宅,強調家的感受和意象。圖/balbek bureau
巴別克也是運動愛好者。圖/balbek bureau
巴別克「RE Ukraine Villages」的數位工具網一應俱全,包括將地方特色也一併設計進去,成為鄉民修復房子的最佳指南。圖/balbek bureau
巴別克與人共組的「基輔志願者團隊」,做愛心餐點,為國家盡一分力量。圖/balbek bureau
巴別克設計的家具。圖/balbek bureau
巴別克是國際知名的烏克蘭建築師。圖/RIBA Journa
巴別克在基輔布查區設計出的臨時住宅,讓被迫遷徙之人住得舒適自在,覺得有尊嚴。圖/balbek bureau

文/楊慧莉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已屆滿兩周年。即便和平的曙光仍未出現,烏國人對美好生活的願景並未因此幻滅。其中,建築設計師巴別克調整腳步,找到自己在戰爭時期的新角色,並為自己的專業注入一股極富人道色彩的活力……

機動調整
平衡加入新元素


史拉瓦‧巴別克(Slava Balbek)是烏克蘭建築師,也是全球建築暨室內設計工作室「balbek bureau」的創辦人和執行長。此外,他也創辦「propro」家具品牌,在基輔與人共同擁有三間咖啡廳,也是運動愛好者。

設計美學與核心價值

巴別克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出生、念書和生活。約十四年前,他創辦了全球性的工作室,成員有七十人,其中有建築師和設計師。他與團隊多數的工作是室內設計,不過也接一些社會案子。除了國內,他們也接一些國際性的案子,如美國、新加坡、中國、奧地利等地。

一般而言,巴別克的工作室有兩種案子:住宅,以及咖啡廳和餐廳等商用場所。巴別克喜歡這樣的工作安排。他表示,「我們在烏克蘭有種說法:一個人活著,應該種一棵樹、蓋一間房子和養育一些小孩。轉換成建築師的工作,就變成蓋一間房、研發出一張座椅,以及開一間酒吧或咖啡廳跟朋友相聚。」

巴別克工作室的美學源於建築三大基本原則:實用、耐用和美觀;其核心價值則是「人」,不管接哪種案子,總會考量到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而團隊在接手公共建案時,除了顧及功能性,也期待市民能主動探索周遭空間,從中找到意義和情感價值。

戰火下開啟的新生活

前年二月俄烏戰爭爆發後,巴別克就一直待在基輔。戰爭開打時,他的許多工作夥伴都飛到安全地方,也不確定是否還有家可回,而有些就待在基輔,找地下室和地鐵站掩護。

在一陣驚嚇後,巴別克就明白要化恐懼為行動。於是,第二天,他進入新的角色,從咖啡廳的共有人變成廚房共同創辦人。由於發現有很多庫存食物,他們決定為烏克蘭國土防衛隊煮餐。他的工作團隊與其他餐廳等商家合作,共同組成「基輔志願者團隊」,有許多人前來共襄盛舉,包括音樂家、律師、司機和建築師。每天,他們幫軍隊和醫護人員準備熱食,上限是一萬五千份。

而今,除了原來的工作,巴別克每個月會花一周待在前線,擔任空中偵察員。俄國入侵前,他僅用無人機偵察建築工作的確切地點,但現在要操控無人機協助烏國砲兵發現目標。這代表他會花些時間待在家中──他的安全堡壘,試圖對新生活理出頭緒。

儘管基輔前線不斷遭受飛彈襲擊,後方仍是安全的。在每月固定時間往返基輔和前線,巴別克見證了之間的天壤之別,當他回到家中,還是可以遛狗,喝杯咖啡,安全的待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當然,他和團隊的工作常常會被空襲警報打斷,但也慢慢習以為常了。

身兼多職看見新任務

過去,巴別克的工作室會挑戰各種極限,如翻新舊金山一間老教堂或把一間廢棄的軍火庫改建成熱鬧的大食堂,甚至幫烏克蘭的極地研究基地設計藝術裝置。巴別克自認他們的團隊工作做得挺不錯的。

如今,隨著手邊的煮食鍋具叮噹作響,俄國軍隊持續入侵。烏國的未來仍是未知數,但巴別克等志願者團隊卻也忙到無暇多想。在後方工作讓他們可以視需求的輕重緩急,一一解決。首先,他們集中在基本需求上,即提供遮風避雨的地方、食物和醫療用品;接著,他們必須解決身心修復問題。

在與人們談到他們的人道任務時,巴別克和工作團隊得到一個簡單卻很基本的概念,即大家最需要的,就是對家的感受──重點不在建築本身的四面牆和屋頂,而是一些細節部分,如廚房窗外的玫瑰樹叢、可藏寶貝的閣樓、門前總會吸引鄰居貓前來窩居的板凳等。不管發生什麼事,烏克蘭人總會想辦法讓自己住得舒適,有時只要修個破落的圍籬,就能讓暫時落腳處變得好一點。

這點觀察讓巴別克和團隊產生新的洞見:家是聖殿,建築物可以療癒人心;當用同理心去處理時,建築物可以助人承受創傷並想像更好的未來,即使未來尚未明瞭。

此刻,藉由持續處理原本業務、定期前往前線支援、當志願供餐者,巴別克的人生也從過去只需在工作和生活之間保持平衡,變成要在戰爭、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了。

把握當下
用專長療癒人心


巴別克猶記俄國入侵烏克蘭後的兩周,他和團隊就想要讓自己的建築專業有更好的發揮。於是,他和團隊後來著手一個稱為「RE:Ukraine Housing」的臨時住宅安置計畫,志在提升臨時住宅的建造標準。身為建築師和流離失所之人,他們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專業建造出不同的臨時住宅。

展現建築人文價值

一般而言,典型的難民營都是由貨櫃建造而成,這是巴別克的團隊想要加以改變之處。「不管怎樣,尊嚴至上」這八個字成了他們建造臨時住宅的基準,以某種方式來說,也是使命。一旦有此共識,兩周後,他們就研發出體面的臨時住宅系統,讓被迫遷徙之人住得自在。

為了讓居住者都能感受到一樣的舒適,巴別克團隊依據不同生命情境設計居住空間,不管用戶是老夫妻或有新生兒的單親。團隊也明白,人們會需要一個可以工作、念書和照顧小孩的地方,所以他們也設計出這樣一個空間。此外,他們還設計出一個公共的開放空間,幫助人們與其他住戶交流,更快適應新的環境。歷經一年的準備和紙上工作,他們在基輔的布查區(Bucha)啟動計畫,希望能幫助流離失所者告別創傷、重新站穩腳步再出發。

由於現今全球很多地方面對戰爭和氣候變遷的威脅和挑戰,巴別克希望他們的臨時住宅計畫範型也能複製、推廣到全球,協助安置全球各地無家可歸之人。

數位工具網能救急

看著烏克蘭鄉民大批湧入布查區和其他自由之區,巴別克團隊有了新的想法,「我們的鄉民可能不想等待修復破損。每次攻擊後,第一件事就是修復,即便仍有再次毀損的威脅。學校、醫院等公共空間都有當局幫忙復原,但私人住宅破損就得靠住戶自己搞定了。」

為了協助小住戶重建,他們又開創了一個叫做「RE: Ukraine Villages」的數位工具網,協助鄉間房舍修復,「只要滑鼠按一按,工具網就會產出修復房子或從頭設計一間新房的步驟作法,網頁中有平面圖、建築外觀掃描、技術相關的敘述、建材名單,是適用於屋主和志願協助建造者的簡單指南。」

為了保留烏克蘭村莊傳統意象,巴別克的數位工具網置入地方設計法規,讓建造者有所依循,因為每個區域都有其特性,工具網必須反映那樣的特性。工作團隊以基輔區域為研究起點,在建築師們逛了一個個村落,探索不同樣式的屋頂、窗戶和飛簷後,由研發者將數據轉換成可用的工具。居民用此工具就能在基輔區域創造出兩億間獨特的房屋配置,而每間房子即便是用現代建材設計,也看起來超親切,就像烏克蘭人夏天度假用的小屋,讓人想起快樂的時光和家的健康意象。

尊嚴以對無懼未來

二○二二年底,巴別克的團隊工作一度受阻。當時,俄國攻擊烏國發電廠,讓他們的都市陷入黑暗。斷電期間,團隊要趕工作進度。為了搶時間,他們急中生智,發現可以用車上的電源轉換器,幫電腦充電。

現在,巴別克用來充電的小巴,也是他用來執行軍事任務的工具,「這就是烏克蘭人所謂的戰爭、工作和生活式的平衡。」而過去一年多來,巴別克和其他烏國人對這種變通方式已熟能生巧。

儘管巴別克對他們在戰火時期的表現引以為豪,但他深感若非在戰爭時期應能有更多的成就。他坦承,絕望和不確定可以引燃想法,「但我們真的需要等待這種引燃器嗎?」

巴別克深信,最好的時光就是現在,不管身處何種狀況。他也鼓勵處於和平中的世人善用時間,同時也別太擔心未來,「只要有尊嚴的擁抱未來,未來就沒那麼可怕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