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理顯作品遍布亞洲、歐洲,圖為他設計的天津圖書館。
圖/取自普立茲克官網、Nacasa & Partners提供
今年普立茲克獎得主,是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奪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立茲克獎(Pritzker Prize),是日本第九位奪得此榮譽的建築師。長達五十年職涯,山本作品遍布亞洲、歐洲,就連台灣也有──桃園市立美術館母館。
山本一九四五年出生於日本橫濱,一九六八年從日本大學理工部建築系畢業,一九七一年獲東京藝術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並在一九七三年創立山本理顯設計工場。
創辦事務所前,山本和他的精神導師原廣司,自駕穿越許多國家地區,並花上幾個月了解當地社區、文化,「我去認識過去的建築體系,是為了能夠找到我們的文化,這些城鎮的外觀雖有不同,但它們的世界觀卻非常相似」。
作為建築師及社會議題倡導者的山本認為,「即使私人建築,也應該具備公共功能」,一次次浪遊,促使他思考公共和私人領域的邊界,他深信所有空間都可以充實、服務整個社區,而不僅僅是擁有空間的人。
意識到這點後,他開始設計能將自然環境和建築環境結合,同時對訪客和路人都敞開懷抱的獨棟住宅,並逐步將創作領域擴展至社會住宅、校園等。
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說,山本設計出公共互通空間系統,鼓勵人們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相聚,他的建築學「低調而精確」,在這個多元的時代,「他提醒我們,在建築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樣,空間如何塑造,必須由人民來共同決定」,這是他拿下普立茲克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