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還原 唐代流行混搭風

 |2024.03.01
781觀看次
字級
唐 仕女騎馬裝 唐代帷帽仕女服飾,參照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葬,出土的〈仕女騎馬俑〉。圖/取自微博@桑纈
從先秦到清朝,裝束復原小組精心還原400多套服裝、髮型、妝容等。圖/取自微博@桑纈

【本報綜合報導】古裝劇一直是熱門題材,但從服裝、髮型、妝容,甚至道具、制度等,每個都得細細考究,中國大陸有個「裝束復原小組」2007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還原不同朝代的裝束,精細程度就連劇組都特地向他們請益。

「裝束復原小組」成員,原本只是一群愛好漢服的人,經過十幾年的成長,已經變成專家級團隊,除了在影劇、話劇充當禮儀顧問及史料考證,也參與服裝、化妝、道具布景的設計與製作,作品亦多次被大陸絲綢博物館、東華大學、南京絲綢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出版的《漢晉衣裳》、《中國妝束》,堪稱研究漢服的權威著作。

考察再製作 找出當時潮流

從戰國、先秦到清朝,不管是哪個時代的裝束,都難不倒「裝束復原小組」,就連同個朝代初期到晚期的服飾細節,他們也絕不馬虎放過;17年來,「裝束復原小組」精心還原了400多套先秦至清代的裝束,甚至還有百餘款髮型、妝面等。

「裝束復原小組「創始人劉帥分享,團隊原本只有他一個人,現在已變成40多人的團隊。

一開始,他藉由網路聚集了漢服愛好者,再從中凝聚出專業人才,一步步組成現在的陣容;這些成員各有所長,劉帥擅長女裝、服裝組組長琥璟明則是男裝、文籍組組長池文匯負責研究禮儀規章、美術組組長胡曉的專長是製作首飾。

要復原一件服裝,光是考察就得花不少工夫,先考究文獻、文物,了解那個朝代的時尚、風俗,才能精準還原,例如,唐朝流行「混搭」風;胡曉表示,「唐代的流行變化快速,不同時期的裝束風格很不同」,大眾對於唐代的印象是「豐腴」,但胡曉分享,「根據古畫來看,初唐時期的婦女其實是瘦長的,直到天寶年後,國力強、經濟條件好,加上女性的自信,才流行豐滿美」。 

「裝束復原小組」想做的,是留住漢服之美,不讓千年前的華服,演變成戲服,團隊的理念是:「如果古人穿越到現代,會認出這就是自己的衣服;如果現代人穿著這身衣服回到古代,古人也不會起疑,甚至覺得這套衣服真好看。」

純手工縫製 不用化學染料 

翻看「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會發現,服裝雖然精緻,但色調並不豔麗,其實,這是團隊故意營造的效果。

因為古時候並沒有化學染料,他們復原的每套衣服除了用古法手工製作,也堅持用草木染色,「不這樣做,就達不到復原的效果了」,劉帥表示:「在負擔得起成本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地把細節做好。」

一件全手工的魏晉襦裙,需要兩名師傅用半年裁剪、縫紉,但團隊仍堅持檢視細節,把一件衣服做到滿意為止,他們曾為了復原一件魏晉南朝時貴族婦女穿著的袿衣,花費近3年的時間。胡曉表示,「別人看來很華貴、很絢爛的作品,實際上是經過很久的重覆性工作才獲得的成果」,一開始,整套服裝得花半年至一年製作,現在團隊有自己的生產鏈,45天到3個月,就能復原出比較滿意的作品。

「裝束復原小組」除了傳播中國古代服飾和相關文化,他們也成立服飾品牌「桑纈」,讓更多喜愛漢服的人,可以擁有自己的漢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