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座頭鯨數量劇減 海洋熱浪恐是元凶

 |2024.02.28
516觀看次
字級
北太平洋的座頭鯨數量在不到10年內銳減了20%,而海洋熱浪可能就是罪魁禍首,這預示著大海裡巨型哺乳動物未來命運多舛。圖/Pexels

【中央社/巴黎綜合外電報導】根據今天發布的研究報告,北太平洋的座頭鯨數量在不到10年內銳減了20%,而海洋熱浪可能就是罪魁禍首,這預示著大海裡巨型哺乳動物未來命運多舛。

由於商業捕鯨活動於1976年結束,加上保育工作所賜,此地區座頭鯨數量在2012年之前一直是穩步增加。但此後到2021年,座頭鯨數量減少了20%,從約3萬3000隻降低到2萬6600隻多一點。

在夏威夷越冬的一群座頭鯨降幅甚至更為明顯達34%。

上述結果出現高度不同。從2014年至2016年,有史以來最強、最長的海洋熱浪席捲了太平洋東北部,溫度異常有時超過攝氏3到6度,改變了海洋生態系統,也改變了座頭鯨可取得獵物的情況。

研究報告作者、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南十字星大學(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攻讀博士的鯨魚生物學家契斯門(Ted Cheeseman)告訴法新社說:「我驚訝地下巴都快掉了…這是一個超乎我們預期的訊號。」

研究人員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發表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中,鯨魚數量急劇下降。

圖/法新社

這項研究由75名科學家組成團隊,編制了史上最大規模巨型海洋哺乳動物照片識別資料集,用於追蹤2002年至2021年北太平洋的座頭鯨族群數量。

契斯門說:「我們估計大約有7000頭鯨魚,其中大部分都餓死了。」

法新社報導,即使在健康的群族中數量波動是正常現象,但長壽物種的數量如此突然下降,顯示海洋受到了重大破壞。

契斯門補充說,「不僅是鯨魚的食物減少了」,簇絨海鸚(tufted puffins,又稱花魁鳥)、海獅和海豹的數量也呈現下降趨勢,「海洋變暖,導致食物變得更少」。

契斯門說:「這些鯨魚不再像50年前那樣面臨立即滅絕的危險…然而,我們必須面對海洋不斷變化的新現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