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國際評論網站「評論彙編」26日刊出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台積電前副總林本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謝長泰聯名撰文,批評美國《晶片法》以高額補貼鼓勵台灣半導體製造商遷往美國,可能導致台積電創新動力流失、失去先進半導體製造主導地位等無意後果,恐損害台灣經濟甚至美國國安。
該文題為〈美國晶片法如何傷害台灣〉,探討美國為因應中國大陸封鎖或侵台的供應鏈風險,以「晶片與科學法」提供520億美元補貼鼓勵半導體廠遷美的可能影響。
文章指出,半導生態系在全球專業分工,美英日荷等國廠商各有所長,台積電則聚焦代工生產,但供應鏈上僅台灣面臨北京主權聲索,故美、日均提供補貼促使台積電遷移,日本熊本、美國鳳凰城獲選為新廠地點。
晶片製造上專門技術至關重要,工人須嚴謹、注重細節且力求一致性、完美和及時生產。美國工人卻缺乏晶片製造意願或技術,這也是台積電在華盛頓州卡默斯設廠25年來面臨的根本問題。
台積電原盼卡默爾廠成為台積電在美國市場的灘頭堡,卻苦於找不到需要的工人,生產成本比台灣高5成,令台積電選擇在當地不擴大運作。該文預測,鳳凰城廠大幅延宕且較少台積電供應商計畫進駐,將持續因缺乏具備技術的美國工人而苦戰。美方補貼看似不少,卻不足以在鳳凰城打造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