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創作40年,李敏勇的作品展現台灣戰後世代的恢弘格局,在介入社會與關懷土地的書寫中,與公共領域對話,表現台灣歷史景深,呈顯獨特藝術風格。此外,他長期譯介外國詩人詩作,對台灣文學與國際文學交流卓有貢獻。
以上的文字,是國家文藝獎對於得獎者李敏勇的介紹文字。的確,不管是擔任出版社社長、國家文藝獎得主、國藝會董事,或是充滿政治色彩的鄭南榕基金會重要成員,或從事關懷台灣這片土地的事,李敏勇的詩人本性,總讓他得以保持一種寧靜的姿態,像是一雙眼睛,持續凝視著世界。
李敏勇的文學工房,藏身在建設公司裡,裡頭收集許多藏書。
以文學為志業
李敏勇熱愛文學,更以文學為志業,扮演引進世界詩集、打開國內文學視野的重要推手,多年來共出版了四十多本書。現代詩創作則表現出具有台灣歷史脈絡的現實主義作品,成熟地表現出一個台灣詩人對於從威權轉移到民主過程中的省思。
作為一個具有深厚人文和社會關懷的詩人,李敏勇的詩作和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關愛,絲毫不能分割,他擅長表現歷史和社會的寬廣格局,詩作帶有強烈的歷史感和人間性。
回歸創作文本
在具有批判精神的同時,李敏勇的詩也擁有凝練的文字之美和豐富的意象,兼顧了內容與形式。
李敏勇說,每一種藝術都有必須透過鍛鍊,像建築和詩就有很多相通之處,「好的建築,必須計算到拿掉一根柱子,建物就會崩塌這樣的精準程度,詩的創作也是如此。」李敏勇說,每個人都可以用文字書寫,寫出來的東西是不是作品,必須透過評論或是某種社會態度來確認,不能因目的性而說假話。
任何人在現實生活當中,都會感到有一些不愉快,尤其在台灣社會,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課題,李敏勇說,一個有理想的人看到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心中難免會產生一股說不出來的壓力,「不同的人面對壓力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人聽音樂,有的人欣賞藝術品,有的人靜靜思考,我是用讀詩、寫詩的方式,來表達我的心情感受。」
內容形式兼顧
不過要成為一個好詩人,其實有一些條件。李敏勇認為,一個非詩人,如果他有很深刻的體驗,他的感受不一定比詩人弱,但要能寫成詩,用詩的形式來表現,就必須要有某種訓練或特殊感受。李敏勇就常常看世界上許多好詩人的作品,看他們的「主題」跟「形式」到底是甚麼,「一個好的詩人,內容和形式都要在作品中完成。」
去年,李敏勇完成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等職務的交棒工作,隨之得了國家文藝獎,這對李敏勇來說,彷彿是一個預兆。從1987年到去年,整整20年間,李敏勇花在社會運動的時間非常多,但今後,李敏勇打算多花一些時間在創作上面,除了詩和散文之外,也希望進行小說創作。
詩是生活重點
最近他出版新書《在寂靜的邊緣歌唱》,題材相當獨特,肉容是李敏勇精選並翻譯世界六十位不同國家的女性詩人作品,加上自己的精采解說與隨筆,呈現浪漫柔情的一面。畫家高永滄也以碳筆速寫「女體形影」插畫,讓整本書展現動人的風景。
「在我的詩人之路上,一直嘗試著要把詩當做禮物或信物,帶進人們的心靈。」李敏勇說,身為一個詩人,其實要擔負起某些責任,讓詩廣泛地被接受,被閱讀。
李敏勇說,年紀輕輕談戀愛時,他與太太分享詩,已經把詩當做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在寂靜的邊緣歌唱》是台灣第一本以女詩人作品為對象、加以詮釋的書,李敏勇希望能讓讀者更容易進入女性詩人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