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至去年底,國內15歲以上人口中,34.5%未婚,預估今年出生嬰兒數預估將降至20萬4千人,婦女平均生育數也將降至1.1人。經建會表示,若要扭轉超少子化現象,社會應有分擔父母生育子女的機會成本觀念。
行政院主計處指出,去年底國15歲以上人口共計1893萬人,其中有偶人口占53.2%,未婚占34.5%,離婚及喪偶者則分別占6.4%及5.9%。未婚人口中,30至44歲男性未婚比率達29.1%,比女性的20.8%高出許多,分別較前年底增加1.5及1.3個百分點。
經建會表示,台灣婦女總生育率自1884年起降至替換水準2.1人以下後,2003年降至1.23人,已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出生嬰兒數自1998年的27萬人降至今年預估的20萬4千人,而婦女平均生育數將由1.5人,預估降至1.1人。
經建會強調,要提升生育率,政府研擬中的策略,包括國民年金、全民健保、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稅制改革、促進就業及吸引專技移民等。
經建會另建議需從4方面來考量,包括降低父母生育子女的機會成本、減輕家庭養育子女的負擔、改善學前幼托體系及加強減輕家庭育兒壓力的宣導。
經建會認為,未來政策設計上應該以孩子為單位,設計直接減輕每位子女托育及教育費用的政策,幫助家庭對第2或第3個出生子女的負擔,或許才是真正能減輕父母照顧兒童負擔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