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03】安寧療護專家曼尼克 揭密臨終事 助人圓滿此生世

文/楊慧莉 |2024.01.20
1405觀看次
字級
當年法國老婦人與男護理師的臨終對話,為曼尼克的職涯上了寶貴的一課。(示意圖)圖/123RF
曼尼克醫師呼籲世人拿回臨終所有權。 圖/Good Grief Festival
曼尼克的首部臨終關懷作品《The End In Mind》助人藉由理解臨終過程擺脫焦慮與不安。 圖/Freeman Brothers
曼尼克認為,善終,包括讓身邊摯愛有機會道別、道謝、道歉、原諒和表達愛意。(示意圖)圖/123RF
曼尼克年輕時因只想救人而忽略臨終的重要性。圖/The Times

文/楊慧莉

人生,終須一別。但現代人面對臨終,不管是本人或家屬,多數莫衷一是,甚至顯得驚慌失措。今有英國曼尼克醫師重拾遺忘已久的臨終智慧,志在讓世人明白臨終是怎麼一回事,從不再憂懼中樂活此生,有尊嚴的活到生命最後一刻…

猶記當年
年輕醫師的震撼教育


凱瑟琳‧曼尼克(Kathryn Mannix)是英國醫師,專業是安寧療護。三十多年的醫師生涯,讓她目睹了許多人的臨終時刻。在看到有些人因了解臨終過程而安詳辭世,就決定以寫書等廣宣方式,促使社會大眾對臨終狀況有所了解,以降低當事者和身邊親屬的疑懼。

失去臨終智慧的原因

事實上,曼尼克有此「宏願」,除了上述「近因」,也與她的成長觀察、生涯選擇,以及一段刻骨銘心的體驗息息相關。

生涯中,曼尼克愈加體會我們漸漸失去了一項古老智慧:以正確態度面對無人可以規避的臨終之事。相較之下,以前的人就懂得多了。她以自己生在上個世紀二○年代的祖母為例。當時,她祖母才二十多歲,就深諳人之將亡會發生之事,因為她已在行許多世紀以來婦女在做之事:照顧家中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家人,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因為此時醫院對他們而言已藥石罔效。

曼尼克坦承,上個世紀八○年代的自己,距離祖母的年代約一甲子後,也同樣對於臨終之事很不了解,更別說智慧了,即便她已念了五年的醫學系。原因出在作為一名新的合格醫師,五年的訓練都在讓人免於一死,如果病人在自己手中亡故,就會被視為一場醫療災難,讓人尷尬,難以啟齒。

為何經過幾個世代後就有如此大的差異?曼尼克認為,原因是:從上個世紀六○年代後的醫療進展,把許多過去被視為「重症」的患者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然而就在把行將就木之人從家中拉進醫院時,我們改變了對臨終過程的理解,也同時失去對臨終的所有權,將此權拱手讓給醫療人員後,也忘了臨終可能的樣貌。

因緣際會成安寧醫師

結果,在當了四年的一般醫師後,曼尼克給自己找到一個更合適的歸宿。原本她待在腫瘤學,在看到許多罹癌的病重之人後,發現處理絕症患者的症狀深具挑戰性,因對此挑戰感到著迷,而開始接觸安寧療護。當時的英國社會,安寧病院並不多見。接著,一家新的安寧病院蓋在她家附近,她前去探路,結果獲得面試的機會。也因此機緣,她成為安寧療護的學員。

曼尼克先前在大型教學醫院服務,學到很多醫療知識,也見過很多臨終之人。來到安寧病院後,她才真正上了醫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課。

原來,她遇到一位令她此生難忘的法國婦人。她曾是二次大戰期間法國抵抗運動的成員,嫁給一位英國飛官後就住在英國。婦人的法國腔始終存在,有雙似乎可看透人心的棕色眼睛;她獨立自主、有些冷漠,「但其實是讓人有些敬畏」。

有一天,婦人告訴男護理師,她很害怕自己會在痛苦中死去,因為若是如此,她會對上帝很失望,但作為一位法國羅馬天主教徒,對上帝失望是彌天大罪,會讓她無法上天堂,而天堂是她知道先夫在等她過去團聚的地方。換句話說,這名法國婦女正活得很沮喪。曼尼克的老闆說,「我們需要去跟她談談,你也應該去吧。」

曼尼克當時二十六歲,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因為她自認很懂得疼痛管理。結果此行改變了她的人生。

在病房中,婦人坐在病床上,曼尼克則坐在一張小凳子上,可以看到她與坐在椅子上的男護理師如何互動。護理師對婦人說,「你很擔憂臨終的景況,對嗎?」婦人很信任護理師,點頭稱是。接著,護理師說,「我可跟你談談臨終樣貌,或許對你有所幫助。」曼尼克坐在一旁聽到,心想,「拜託,不要!」因為看過許許多多臨終之人,她知道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

婦人說,「請告訴我!」

醫學生涯最重要一課

在婦人殷殷期盼下,護理師開始娓娓道來:

我會說說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如果有些細節你無法承受,請告知,我會打住。其實,每個人的臨終過程都差不多,不管他們先前得了什麼病。我們看到臨終之人都變得日益疲憊,要靠睡眠補充體力,而非飲食。漸漸的,他們愈睡愈多,醒來的時間愈來愈少。如果他們想做什麼,就會先小瞇一下。

(婦人握著護理師的手,邊聽邊點頭)

我們還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有時到了他們該吃藥或有訪客來時,我們怎樣都叫不醒他們,此刻,他們不只睡,已經進入無意識狀態。等他們醒來後,就會說自己睡得很香甜,完全不知他們一度無意識了。因此,臨終之人不只睡,也已進入無意識狀態,此時腦袋無意識,唯一仍在運作的是他們的呼吸。

(曼尼克在一旁邊聽邊捏把冷汗,覺得很不OK,但婦人卻聽得很著迷。)

接著,臨終者的呼吸會進入一個從深到淺、從快到慢的循環,中間可能有些停頓,還伴隨一些家人誤以為是嘆息、呻吟或不舒服的雜音,可能還會流出一些清潔口腔的唾液:當唾液留在喉嚨後面與從肺部吸進和呼出的空氣交互作用,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會讓家屬以為病人嗆到,但其實並沒有,而這些我們都會解釋給你的親屬聽。

(婦人頻頻點頭,聽進護理師說的每件事。)

好了,現在到了最後一口氣。在經過緩慢的呼吸過程中,最後一口氣出現了,最後就結束了。這口氣沒什麼特別,絕非像電影、電視中所見,沒有痛苦、也無驚慌。有時,我們這些安寧療護人員走進病房,發現病患已沒了呼吸,但家屬卻渾然不知,因為他們所等待的好萊塢式最後一口氣並未出現。

護理師說完後,婦人緊握他的雙手,把它們拉近臉龐親吻。之後,她閉上眼睛,躺回枕頭。曼尼克看著婦人整個人放鬆,以一種超然的態度表示,自己不再需要協助了。

超越醫療
了解臨終人人可善終


曼尼克當年見證婦人與護理師的臨終對談,除了深受感動,腦中還同時浮現兩種想法。其一是自己怎麼從未留意到護理師所解釋的臨終過程,自己明明就看過數百次。後來,她明白自己的醫師身分讓她忙著給病人量血氧、量脈搏、檢視腎臟功能,根本無暇退後一步,觀察臨終其實是有個固定模式,就如同出生一樣,也有一些階段,是可以讓人指認,明白在什麼階段了。

再來是,曼尼克從婦人的回應頓悟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可以把一般的臨終過程跟臨終者分享,理解和訊息的光芒可以照進恐懼和胡思亂想上演的黑暗之區。」

出書解惑兼療癒

之後,曼尼克在安寧療護的職涯中進行了無數場類似上述的臨終對話。每次,她跟臨終者提議隨時可停,但都一路順暢說到底。通常,臨終者在聽完後都會釋懷,然後說,「跟自己期待的不一樣。」接著會說,「可否也讓我的家人知道此過程呢?那真的跟我們所期待的很不一樣。」

當然,曼尼克樂意之至。而她不僅在安寧病房傳達臨終訊息,也出書分享。她的首部臨終關懷作品《The End In Mind》後來成了國際暢銷書,被翻譯成十六種語言。想了解臨終事或對臨終感到焦慮的人都可去讀這本書。

從一些回饋中,曼尼克了解自己幫助了很多人,許多臨終者跟她說,感覺沒那麼害怕了,同時也鼓勵他們的家人去讀這本書。

有些陪伴者對某些臨終現象有誤解,在讀了曼尼克的書後,因理解臨終過程而獲得安慰和釋懷,明白自己的摯親在臨終時其實並沒有太痛苦,只是可能進入了無意識的放鬆狀態。

善終與平安辭世

如今,社會趨向高齡化,現代人不僅希望能健康長壽,最好還能「善終」。那麼,作為安寧療護專家,曼尼克又是如何看待善終呢?

她認為,善終,包括了身體症狀獲得控制、情緒上很平靜,以及讓身邊摯愛有機會道別、道謝、道歉、原諒和表達愛意;對許多人來說,還包括一些儀式和其宗教信仰儀式。

曼尼克常跟病患談論的是「平安辭世」,他們會一起討論臨終過程,藉由了解臨終過程決定要在哪裡辭世,如果家裡不方便,就會考慮其他地點。此外,他們也會安排症狀控制、家人支持、看看哪些情況下要做出送醫的決定等,也會寫下一份以病患的喜好為核心的清楚計畫。

安寧療護專家進一步說明,善終,似乎會比較接近臨死時的內心平和。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坦然和明晰的態度是為上策,總好過假裝死亡永遠不會臨到自己。

拿回臨終所有權

不管是善終或平安辭世,曼尼克認為都代表一種臨終的智慧。失去這種智慧,茲事體大,「但我們不能寄望安寧療護人員、甚至醫院幫我們找回這種智慧。」

當年,她的祖母之所以對臨終狀況這麼了解,是因在懂的人旁邊觀摩有人行將就木的狀況,而當自己要承擔此事時就了然於心,也不再害怕了。

而想要有這種智慧,曼尼克認為有賴我們所有的凡人、所有愛其他凡人的我們在有需要時採取行動,並說,「夠了,死亡不是醫療事件,而是社會事件,一種深層的個人事件,而我們可理解、可描述,可互相安慰、彼此陪伴,拿回臨終的所有權。」

曼尼克深信,死亡,超乎我們所想;如果它不只是一種結束,而也是一個我們可以預備的事件呢?而如果在臨終的想像上能超越安寧病房和醫院的範疇,就有機會以自信的方式安排一場「善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