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吳奶奶在過年前,因腰部痠痛治療不見起色,接受醫師建議做X光檢查,待檢查報告一出來,隨即要住院五天,令家屬十分緊張,而事實上只是為了要量製鐵衣;安親班黃老師聲帶長繭要開刀,為先向公司請假而事前詢問,醫師說三天即可教書!其實是患者開刀第九天後才能自行發聲,且因無適度休養(約三十天至六十天)自此音質粗糙,稍有大聲就音啞。
眷村李爺爺天突然視力不明,醫師診斷是白內障,當天馬上動手術,結果不只視力沒有恢復,開過刀的眼睛,眼皮開始不自主下垂,再經確認,其實是眼睛末梢血管破裂。
由於專業認知的落差加上溝通的誤解,讓類似病急亂投醫的醫療糾紛時有所聞,導致患者及家屬常有矛盾心態;「你無法真正相信醫師,卻又離不開他們,這真是個難題。」大文豪歌德曾這麼說。
面對權威專業的醫師,憂心忡忡地病患與家屬,應採取積極作法與態度,避免讓自己生病又生氣。當然唯有一對一的個人健康評估與專屬服務,才能確實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特別是重大醫療事故,更需要專業醫師陪同協助,以面對複雜封閉的醫療環境,同時給予最適當治療,避免病急亂投醫。
同時還須從另一角度看待;若只由管理來看醫療,受傷的還是民眾!
其實醫療品質的好壞,有極高成分是維繫於醫療「商品」提供者的knowhow、應用及當場互動的良知良心。當國家在經濟考量下,減緩醫療支出成長率,對醫療服務僅以效率與效益評估,常令醫者陷入只看管理品質的考量,於是便易抹殺醫療專業品質人性化的一面,更讓醫療資源陷於短絀,使民眾得不到適當醫護;因患者在醫療服務的互動行為中,總處於較無知的劣勢地位。
而未來醫療費用負擔將增加四分之一!台灣已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罹患慢性病比率為百分之七一點四,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導致醫療支出大幅擴張;醫護保健的主要工作,逐漸由疾病的治療,擴展到慢性病患的復健與長期照護工作。
生化科技發達,新藥愈來愈多,健保不給付的項目也就愈多,因此須自費的醫療支出將愈高。假設在醫療服務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未來十五年人口老齡化,將導致醫療費用負擔較目前增加百分之二六點三。
其實我們並不希望醫師用藥斤斤計較,因此,我們唯一沒有折扣、不敢談價錢的就是醫藥費;但當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可能是自己、可能是家人,你是否隨時準備好足夠的錢應付?
保險與醫療息息相關;保險是協助醫療品質的升級,醫療諮詢照顧是讓風險控管更精準;少了對方單獨存在,就如同偏食無法獲得均衡營養。
若你希望擁有高品質醫護,擁有醫師專心於有品質的醫療服務,最佳自救法就是醫療加保險;讓醫者不必再局限於經濟考量,而是以患者恢復生命尊嚴為優先。
新的一年替自己物色「專屬醫療顧問」加「客製化保險」的整合服務,最能確保未來同時獲得保險與醫療的雙重保障,讓人生有尊嚴、生病不必花大錢、專人照顧健康連年!
(本專欄由康泰醫療拓展顧問集團執行長醫師王普善及行銷總監黃敏玲聯合執筆,相關資訊可上網站www.kt9999.com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