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是清初建築的皇宮,共分三個院。中院院前有大清門,中有崇政殿,後近是鳳凰樓,最後邊是清寧宮。東院有大政殿和十王亭。西院有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溯閣和戲台。可是如此眾多的宮殿樓閣,卻只在清寧宮後邊設了一個大煙囪。
原來,故宮中路後為內宮,這內宮分別為皇太極嬪妃們的寢宮。當時,東北仍然是苦寒天氣。冬天,嬪妃們坐在宮內,雖然身著鹿皮貂裘、腳穿獸毛、碎棉製成的靴,但天氣特別冷的時候,還是不能夠保暖。怎麼辦呢?皇太極下令召來許多能工巧匠,命他們設計出一個取暖的方案。
最後絞盡腦汁,總算想出一個好辦法。於是就把宮內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溝,上面鋪上方磚,這就是通煙的火炕,也叫地炕。地炕取暖的灶門設在宮外,這樣宮內就不會受到煙薰火燎了。這座方型套節落地大煙筒,不是漢族住宅中常見的那樣砌在房山之上,而是自地面疊起,高過屋檐,是典型的滿族式煙筒。燒火時,煙就順著宮內地溝集中到大煙囪,逕直排了出去。整個後宮裡只有這樣一個大煙筒,並且建得又粗又高,十分壯觀,正合了皇太極大清一筒(統)天下的心意。
據說,這個煙筒的底座特別粗大,上面則疊一節,縮一節。細細數來,一共是十一節。而在第十一節上面,還砌了三塊磚。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清王朝後來遷都北京,但瀋陽故宮仍然作為留都而存在。帝王們經常到此祭祀祈福。皇太極立了規矩,每一位皇帝即位,大煙筒就得向上砌一節,象徵著大清的統治代代流傳,大清的命運節節升高。
這樣,從努爾哈赤建立大金起,到清末溥儀皇帝宣布退位,一共經歷了十二位皇帝,大煙筒也一直節節攀升,一直到了十一節。可惜到第十二帝溥儀即位時,大清國運衰微,溥儀只當了三年皇帝,砌不成一節煙囪了,所以只好在第十一節上面砌了三塊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