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活動壓軸「傳燈—星雲大師文化薪傳座談會」,由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右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左二)、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趙怡(右一)、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左一)一同暢談星雲大師對佛教文化的薪傳、推動與貢獻。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記者曾博群、曹麗蕙台北報導】「傳燈—星雲大師文化薪傳座談會」暨佛光山文化院台北辦公室啟用典禮今(5日)登場,壓軸座談會由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趙怡、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一同暢談星雲大師對佛教文化的薪傳、推動與貢獻。
「星雲大師完全就是文青,十幾歲就在長江畔打腹稿,一生喜愛寫文章,矢志做文化工作。」依空法師強調,大師非常重視文化,佛光山是文教起家,是大師拿著文化寫書的版稅、淨財,來買佛光山這塊地來辦教育。
依空法師回憶,大師喜愛寫書,文筆又快又好,常是一揮而就,無須刪減,也培養勵弟子寫作,「為鼓勵弟子做文化工作,無論是在《普門雜誌》、《人間福報》,大師都親自書寫專欄文章,如《星雲日記》、《迷悟之間》等,如今圓寂了還是長紅作家。」尤其大師以九十歲高齡,集合佛光山洪荒之力,編了《星雲大師全集》三百六十五冊,去年增訂為三百九十五冊,「大師的全集出版非常重要,過去有敦煌學、紅學,如今佛光學、星雲大師人間學已成為顯學」
依空法師表示,大師圓寂前曾言:「你們想念我就去看《星雲大師全集》,它是我的法身智慧所在」,依空法師說:「大師把文化傳給我們,就讓我們一起承接,讓燈燈相續。」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則分享,自己一輩子教書寫不少文字,本行雖是經濟學專家,但寫了以大師為封面的兩本著作,大師以其一身言行,以心帶人、以心交友、以心寫字,以及以心為本,「星雲之心」的全面光輝就是慈悲和智慧。因此大師所到之處,掀起風潮,救人救心、比有錢的人更有財富,如同慈悲,創造改善人心的無限價值。
「大師當初用文化來推廣人間佛教,最後成為佛光山特有的文化觀,已內化成佛光山的精神」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趙怡認為,星雲文化觀含蓋宗教、藝術、傳播、音樂、建築、展覽、出版等所有文化層面,這是大師將人格特質、智慧、創見融合在一起,才能締造出這麼特殊的文化。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騰提到,大師因學佛讀遍古今經典文獻,對歷史長河有很多的體會,都有其反思及深情地面對人間社會,諸多作品中,已成了佛光山獨特的文化,大師說不忘初心,是指當年來台弘法的初心,一步一步、一點一滴都在累積,大家都需要去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