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墓

經過十九個月的挖掘,中國考古學家在安徽省蚌埠市「雙墩一號」古墓發掘現場,提取墓室內的陪葬青銅器。此墓位於「鐘離城」遺址不遠,從墓葬規模和陪葬物品等種種跡象表明,這個罕見的圓形大墓坑,安葬的是春秋時代的諸侯王級貴族,有可能是春秋時期鐘離國的國君。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圖/本報香港傳真
【本報香港電】自二○○六年十二月開始,中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蚌埠市「雙墩一號墓」展開發掘工作,接近尾聲之際發布重大新發現,專家稱其是「從未見過的新文化現象和建築遺存」。
「從來沒有見到過!」來自中國社科院、中科院及湖北、陝西、江蘇、安徽各地的考古學、人類學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後,十五日異口同聲地表達出對墓葬呈現出的新文化現象的強烈震驚。
雙墩一號墓位於蚌埠市區淮河以北的小蚌埠鎮雙墩村,該村以有兩座高九公尺以上的古墓葬封土堆而聞名,其中的一號墓因諸多原因,無法繼續進行原狀保護,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進行搶救性發掘工作,經歷十九個月後,考古工作者判定該墓為春秋時代的諸侯王級墓葬。而墓葬發掘中發現的形制、結構及遺跡等非常複雜,有許多是從未見過的新文化現象和建築遺存。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楊立新指出,從目前的發現來看,蚌埠雙墩一號墓葬是經過精心構思、設計、準備、施工、裝飾的重要遺跡,謎團重重。
雙墩一號墓採用的圓形墓坑結構,在中國從未見過,呈現出特殊的大型二層台的圓形土坑豎穴墓,和階梯式短墓道等結構形制。墓口直徑二十點二公尺,墓坑深七點五至八公尺。墓底為一個直徑十四公尺的圓形底部,墓口下二公尺處有一個二層台,二層台往下的墓壁微向內斜,直至墓底,顯得坑深底大。圍繞墓主槨室東、西、北側均分布有三個較窄的殉人木棺腐朽痕,南側殉一人的木棺痕。
該墓葬使用黃、灰(青)、黑、紅、白等五色顆粒混合土作為封土、填土。這種顆粒混合土非一地所產,均需異地選擇和採運,並需要進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淺顏色。
墓葬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墓口外,鋪墊了一層厚約零點三零米的白色泥漿沉積土層,直徑約六十公尺,氣勢壯觀,這在中國已發現的墓葬中從未見過。所使用的圓形墓坑結構,還首次出現由填土構成的放射線遺跡現象,從中間向四周輻射,呈扇面形狀,共有二十條,並有一定的角度規律。有專家認為,放射線出現可能是一種象徵性的天文遺跡現象。
墓坑中發現大量土偶遺跡,以及由土偶壘砌的內壁遺跡,這在中國考古史上絕無僅有。這些土偶形狀為尖頂圓體或方體,表面有明顯的繩索痕,高二十至二十五公分,直徑十至十五公分。
從分布位置和數量來看,有專家認為其與漢代的銅鏡類似,可能象徵天上的星座或群星;也有專家認為土偶的形狀,可能與淮河流域傳說的女媧摶土造人有關。
此外,該墓葬還使用了墓底埋葬布局,除墓主人及十具殉人的牙齒、遺骨外,同時發現的還有編鐘、鼎、盉、舀、鈴、戈、矛、鏃、劍、車馬器等銅器六十餘件,以及石磬、陶器、玉器等隨葬品。
目前,蚌埠雙墩一號墓的來由尚未查到相關文獻記載,墓主身分還不清楚。從墓葬規模葬制看,為諸侯王級的墓葬。據考古專家論證,春秋時期鐘離國在安徽省蚌埠和鳳陽一帶,今天的「鐘離」和「鐘」姓,一說即來源於該國。鐘離國是春秋時期一個小國,蚌埠雙墩一號墓位於鐘離城遺址不遠,從墓葬規模和陪葬物品等,這個奇特的超級大墓,反映了複雜的埋葬習俗,有可能就是當時鐘離國的國君。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