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細菌、基因與汽車之間有何關聯?美國一家生物燃料公司就從這個三角關係中,找到了一把開啟能源寶藏的金鑰匙。透過基因改造,他們使一些細菌擁有吃進農業廢料,吐出燃油的神奇能力。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LS9公司的研究人員,正在實驗室利用細菌進行「造油」工程。他們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對包括大腸桿菌、酵母菌等進行了遺傳改造,改進了生產碳氫化合物的代謝途徑。酵糖在這些轉基因微生物的作用下,能充分釋放出蘊藏的能量,並最終轉化成可用作燃料的碳氫化合物,而任何可以分解為酵糖的物質,都可以被用作原料,比如甘蔗、麥稈甚至木屑。
隨著國際油價節節攀升,人類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各種從生物中提取新能源的方法。用玉米、甘蔗等植物生產乙醇來代替汽油,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早已成為一種產業化技術,但一直面臨推廣障礙。因為乙醇會對輸油管道產生腐蝕性,若要換成乙醇汽油,全球的汽車發動機都需要改裝,整個汽車行業要為此「傷筋動骨」,而全世界的輸油管道也都要更換成耐腐蝕材料。
此外,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州經濟學家傑森希爾的估算,就算將美國種植的所有玉米都用來生產乙醇,也只能取代美國人一年使用的汽油總量的百分之十二。
而被LS9公司稱為「能源2.0」的新型細菌燃料,則是可再生的,能直接用於跑車,並利用現有的輸油管道輸送,而且它還是環保的,因為它的製造原料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它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還多,真正實現了「負排放」。
目前,LS9公司開發的這種細菌燃料的產量還停留在實驗室水準,整套設施占地四平方公尺,投入使用後,每周能生產一桶油。不過,如果按照這種水準,要製造美國每周需要的一點四億桶油,需要建造一個占地五百三十一平方公里的超級廠房,相當於芝加哥的面積。
LS9公司對未來的細菌燃料工廠充滿信心,公司表示,目前計畫是在二○一○
年之前啟動一個示範級的工廠,並希望在二○一一年建成可投入商業運營的工廠。如果以巴西的甘蔗為原料,所生產每桶油的成本,可控制在五十美元(約台幣一千五百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