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2.0 細菌吃垃圾吐油

 |2008.06.16
1162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細菌、基因與汽車之間有何關聯?美國一家生物燃料公司就從這個三角關係中,找到了一把開啟能源寶藏的金鑰匙。透過基因改造,他們使一些細菌擁有吃進農業廢料,吐出燃油的神奇能力。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LS9公司的研究人員,正在實驗室利用細菌進行「造油」工程。他們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對包括大腸桿菌、酵母菌等進行了遺傳改造,改進了生產碳氫化合物的代謝途徑。酵糖在這些轉基因微生物的作用下,能充分釋放出蘊藏的能量,並最終轉化成可用作燃料的碳氫化合物,而任何可以分解為酵糖的物質,都可以被用作原料,比如甘蔗、麥稈甚至木屑。

隨著國際油價節節攀升,人類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各種從生物中提取新能源的方法。用玉米、甘蔗等植物生產乙醇來代替汽油,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早已成為一種產業化技術,但一直面臨推廣障礙。因為乙醇會對輸油管道產生腐蝕性,若要換成乙醇汽油,全球的汽車發動機都需要改裝,整個汽車行業要為此「傷筋動骨」,而全世界的輸油管道也都要更換成耐腐蝕材料。

此外,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州經濟學家傑森希爾的估算,就算將美國種植的所有玉米都用來生產乙醇,也只能取代美國人一年使用的汽油總量的百分之十二。

而被LS9公司稱為「能源2.0」的新型細菌燃料,則是可再生的,能直接用於跑車,並利用現有的輸油管道輸送,而且它還是環保的,因為它的製造原料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它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還多,真正實現了「負排放」。

目前,LS9公司開發的這種細菌燃料的產量還停留在實驗室水準,整套設施占地四平方公尺,投入使用後,每周能生產一桶油。不過,如果按照這種水準,要製造美國每周需要的一點四億桶油,需要建造一個占地五百三十一平方公里的超級廠房,相當於芝加哥的面積。

LS9公司對未來的細菌燃料工廠充滿信心,公司表示,目前計畫是在二○一○

年之前啟動一個示範級的工廠,並希望在二○一一年建成可投入商業運營的工廠。如果以巴西的甘蔗為原料,所生產每桶油的成本,可控制在五十美元(約台幣一千五百元)左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