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市 人間佛教發源地 蘭陽古城展風華

文/人間社記者傅娟娟 |2023.12.25
954觀看次
字級
宜蘭火車站前的《幾米星空飛天小火車》。圖/人間社記者林君懿
佛光山蘭陽別院11樓大雄寶殿,站在窗邊可眺望龜山島。圖/人間社記者林君懿

文/人間社記者傅娟娟

宜蘭市舊名「五圍」,全市面積僅29.4平方公里,是台灣面積最小的縣轄市,卻是宜蘭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先民吳沙於清嘉慶年間,率領墾民進入蛤仔難(噶瑪蘭)開墾,「五圍」漸次成為蘭陽平原的政治、經濟、文教中心。

蘭陽別院 晒衣場變道場

佛光山蘭陽別院,舊稱「菜堂」或「佛祖堂」,前身是建於清道光年間的「雷音寺」。1950年代,雷音寺因長期缺乏法師駐錫,寺院多被附近居民用來當晒穀場、晒衣場,直到1953年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應當地仕紳懇託駐錫弘法,才為佛教注入新血輪。

宜蘭是星雲大師在台弘法的起始點,不僅帶動當地學佛風氣,還接引青年入佛門,如今佛光山道場遍及世界五大洲,起始點就在蘭陽平原。

星雲大師曾說:「在我弘法的歷程中,宜蘭是一個很重要的據點,可以說沒有宜蘭的雷音寺,就沒有佛光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遍布海內外近兩百個道場,更沒有百萬以上信徒、幹部,而且佛光山最早的弟子幾乎都是宜蘭人。宜蘭是人間佛教的發源地。」

雷音寺於1963年遭歐伯颱風毀損,後改建為4樓建築;1996年重建為17層建築,並更名為「佛光山蘭陽別院」。4樓的「甲子紀念堂」,是為紀念星雲大師在宜蘭弘法60周年而設,保存星雲大師在宜蘭弘法的文物,包括大師出家、來台度眾、弘法共修、創辦教育等,詳實記錄星雲大師一甲子的弘化歷程,以及為佛教發展所做的貢獻。

佛光山蘭陽別院「甲子紀念堂」前有星雲大師年輕時硅像。圖/人間社記者林君懿

佛光山蘭陽別院為17層大樓建築。圖/人間社記者林君懿

戲說人生 歌仔戲發源地

台灣戲劇館設於宜蘭縣文化局內,是台灣首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以歌仔戲為主,布袋戲、傀儡戲、北管戲曲等台灣重要劇種為輔,館內典藏3000多件文物,對於台灣民間戲劇、地方音樂的演變、保存、研究及推廣作詳盡介紹。

台灣戲劇館裡收藏的傳統歌仔戲服。圖/人間社記者林君懿

百年官邸 庭園老樹成林

有百餘年歷史的「宜蘭設治紀念館」,由宜蘭廳首任廳長西鄉菊次郎籌建,約完成於1906年,百餘年來有20多位宜蘭縣行政首長居住過,戶外庭園老樹成林,縣府為保存園區內一棵百年老樟樹,將官邸整建為設治紀念館,呈現宜蘭自清代以來設官治理的歷史軌跡。

宜蘭出身的作家頗多,包括簡媜、黃春明、林煥彰等人,都在台灣文學界占有重要地位。位於宜蘭設治紀念館另一側的「宜蘭文學館」,原是舊農校校長宿舍的日式木屋,經整修後對外開放,裡面設有閱讀區、品茶區,並提供書籍供民眾借閱。

宜蘭設治紀念館。圖/宜蘭縣政府提供

蘭城古今 公園裝置藝術

宜蘭於清嘉慶年間建城,當時在城牆周圍種植九芎林作為防禦工事,因此宜蘭也稱為「九芎城」或「九荊仔城」。宜蘭市中山公園新近增設〈蘭城古今〉與〈九芎年代〉兩座裝置藝術,以九芎為意象,將蘭陽古今風貌挹注於裝置藝術中。

其中〈蘭城古今〉設計成九芎蒴果樣貌,五瓣的蒴果造形,結合宜蘭市五大元素:舊城護城河、民間信仰、歷史建築、傳統工藝、在地小吃,反映出宜蘭的歷史發展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九芎年代〉則以六個「文化櫥窗」將中山公園早期樣貌、宜蘭市風貌,以老照片和公園場景進行對照,使人彷彿有穿越時空之感。

〈蘭城古今〉裝置藝術夜間樣貌。圖/人間社記者傅娟娟

穿越時空 百年歷史磚窯

宜蘭市北津、梅州一帶,由於土質黏度高,從日據時期就開始燒製紅磚,繁盛時期窯廠林立,有「磚窯巢」之稱。

宜蘭磚窯前身是「津梅磚窯」,廠區有一支高達37公尺的煙囪,共有13座窯身相連,稱為「十三目窯」,是宜蘭保存最完整的「目仔窯」,2002年納為宜蘭縣定古蹟。

宜蘭磚窯。圖/人間社記者林君懿

立體繪本 幾米主題廣場

繪本作家幾米是宜蘭人,曾獲選為Discovery頻道《台灣人物誌》傑出人物,宜蘭火車站南側的鐵路局舊宿舍區,原本已閒置多年,經重新規畫整建後,搖身一變成為幾米主題廣場,將幾米的繪本作品立體化,成為幾米粉絲旅遊宜蘭的必去景點。

幾米主題廣場的裝置藝術作品,包括《向左走.向右走》中的男、女主角往各自方向走去的場景;〈星空〉裡的小男孩與小女孩一起等公車上下學場景;火車站前的丟丟噹森林有〈幾米星空飛天小火車〉等立體作品,帶領遊客走進幾米童趣魔幻的繪本世界裡。

幾米主題廣場作品〈星空〉。圖/人間社記者林君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