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向時代的風貌 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今登場

曹麗蕙 |2023.12.14
379觀看次
字級
攝影家李悌欽於1960-1980年代,於台北街頭及台灣各地的寫實作品。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本報台北訊】李悌欽及邱德雲兩位台灣已故攝影家,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籌建過程中,以無私大愛精神,捐贈畢生攝影作品及底片檔案,歷經入藏、整飭及脈絡梳理後,攝影文化中心策畫「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今(14日)舉行開幕式。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目前有13,000餘件典藏,目的是希望台灣有一個能成為攝影藝術文化保存的基地。今天第一次舉辦捐贈展,透過攝影師的眼睛,將1960年代以來的台灣社會做真實的存檔,當我們看到作品,不僅是看見當時社會、土地上的人們,更能透過作品認識台灣這片土地。「那些曾經存在過,我們以為消失的,其實從來沒有消失」,攝影作品成為時代共同的回憶跟經驗,也使我們更珍惜今天擁有的一切。

攝影文化中心表示,「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精選68件攝影家作品,藉由攝影家們的創作意圖及影像之間相互對話,形構本次展覽。

攝影家鄧博仁認為,李悌欽作為業餘攝影家有著獨樹一格的創作風格,他不僅以質樸且恬淡的鏡頭語言,透過相機快門捕捉了生活的平凡原貌,更以自身的觀看角度及實驗精神突破傳統,在擾攘的街廓中,捕捉光影及造型,展現攝影者的心象與心境。邱德雲則一生關注勞動階層與家鄉苗栗的變遷,他由早期在鄉土寫實中成長摸索,進而以深刻且貼近土地的精神,讓他的影像語彙呈現濃烈反差及強烈對比。


邱德雲《汗流脈絡》系列,1960-1970。在春寒熝手的天氣,邱德雲用鏡頭捕捉農民辛勤下田的肖像,在漁港、工地中,拍攝著付出勞力、汗流浹背的勞動身影。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

國立台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表示,感謝攝影家及家屬們的大愛捐贈,讓現今的觀眾得以窺見時代的變化及攝影家獨特的心靈風景,典藏的攝影作品亦是研究台灣攝影發展的寶貴資產。李悌欽與邱德雲兩位創作者,扣合著攝影的寫實精神及時代價值,面對城市發展與農村轉型,展現出不同的攝影風貌。他們的攝影跨越了世代的記憶與傳承,凝聚觀者的目光,望向攝影家們及時代的曾在。

攝影文化中心表示,「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由兩位攝影家的捐贈文物中,規畫「一張照片的旅程」教育展示區,展示兩位攝影家的底片、小幅作品、印樣等捐贈文物,使觀眾得以了解攝影家從拍攝到構成作品的歷程,同時介紹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捐贈品典藏及保存等工作內容。期待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能一窺攝影作品背後製作旅程,以及典藏工作的重要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