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又叫做「盛京宮闕」、「奉天行宮」或「留都宮殿」,位於瀋陽舊城中心。始建於西元一六二五年,建成於西元一六三六年,占地六萬平方公尺,全部建築七十餘處。康熙、乾隆時期,又有較大的重修和增建。迄今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是除北京故宮外,迄今保留下來的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以濃郁的滿族特色見長
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宮,清世祖福臨(順治皇帝)也在這裡即位稱帝,成為東北地區最高統治權力的所在地。瀋陽故宮素以濃郁的滿族特色見長。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絕無僅有,至於那「宮比殿高」的建築風格,更是「別無分號」。
瀋陽故宮依建築布局分成三部分,以中路為主體,東西兩路為兩翼。中路南端大清門,是故宮的正門,其北丹墀上坐落著正殿─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它是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殿前有寬闊的丹墀,後接故宮的最高建築鳳凰樓以及高台之上的帝后寢宮。清太宗皇太極經常在這裡接受臣僕的朝賀,接見外國使臣和近彊少數民族官員,處理軍政要務。
鳳凰樓建成於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清朝入關前,皇太極經常在這裡休息和接見官員,引見賜宴。鳳凰樓的下層是通往內宮的門戶。
穿過通道是一進四合院,正北為清寧宮,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東西兩側有四宮,順治皇帝便出生在永福宮。
滿族喜用多彩顏色
東路建成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它包括大政殿與十王亭。大政殿滿文稱做「按班衙門」,俗稱「八角殿」。大政殿八隅、重擔、木結構。正門前雙金龍蟠柱、殿頂滿鋪黃琉璃瓦緣剪邊、寶瓶火焰珠式攢尖頂。它與殿前的十王亭構成一組「亭子式院落」,是清代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反映。
大政殿是清入關前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諸如出征、凱旋、賞賜、皇帝即位等都在這裡舉行。西元一六四四年,清世祖福臨在這裡即皇帝位 ,並於同年遷都北京。
西路包括戲台、嘉蔭堂、仰熙齋與文溯閣,建於乾隆四十七年。樣式上仿明范氏藏書樓─天一閣,是為儲存《四庫全書》而建的。前連嘉蔭堂、戲台,其後為芍藥圃,仰熙齋,環境安謐幽雅,宜於讀書養性。
一般來說,宮殿是帝王寢宮,辦事之所,也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而黃色又代表著中央與至尊,因此在建築上多用黃色琉璃瓦鋪頂,俗稱「一堂黃」。而瀋陽故宮則多用黃琉璃瓦剪以緣邊,脊上裝飾著絢麗五彩的五色琉璃,這種裝飾方式完全不同於北京故宮殿頂的「滿堂黃」,這就充分反映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滿族喜用多彩顏色的習俗。
總觀瀋陽故宮,殿宇巍然,樓閣聳立,它是滿漢蒙三族建築工人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明、清兩代興衰交替的歷史見證。瀋陽故宮內,清寧宮門前的庭院裏,豎有一根約有二丈高的木杆,木杆安在一漢白玉石座上,頂部套著一只錫斗,這杆就是索倫杆,又叫索摩杆,是滿清傳統的祭天「神杆」。祭杆時,在錫斗裏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下水,以飼鳥雀和烏鴉。
這種奇異的祭祀,不知始於什麼時候,但為什麼立杆祭天飼烏鴉,倒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國內罕見的珍貴文物
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創對之初,為探聽明軍實力,隻身來到遼陽,投身於遼東總兵李成梁帳下。李成梁知悉他腳底心有七顆紅痣,大為吃驚,偏偏這時北京觀測天象,發現遼東有王氣出現,斷定這裏會出皇上,李成梁得知此事,而懷疑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及時發覺,急忙逃跑,一口氣跑到了遼陽城北的一個草灘上。李成梁的追兵越來越近,筋疲力竭的努爾哈赤躺在一條溝裏暫時隱蔽。這時,一群烏鴉紛紛飛來落在了他的身上,將他嚴嚴實實地蓋住了。追兵見此情景便改變了方向追往其他地方去了,努爾哈赤因而獲救。後來,滿族百姓不忘當年的情景,在院子裏豎起一根木杆,以美味祭祀烏鴉,感謝烏鴉當年對祖先的救命之恩。至於這根杆子則被認為是「上能通天」。
大十面,本名為「石經幢」,也叫大石面,或大世面。石經幢約一人高,呈柱狀,幢身八面,加上上下兩端共為十面,故稱大十面。現存於瀋陽故宮院內。大十面在瀋陽百姓中流傳很廣。民間諺語中有:「這人沒見過大十(世)面」「那人可見過大十(世)面」,以此比喻閱歷的豐富與否。
其實,這個大十面本是遼代景宗時的文物,上面刻著佛教的經文。後來到了清朝開國初年,清朝皇帝崇信佛教,為了鄭重保存這座石經幢,就把它挪到皇宮跟前置亭供奉。大十面是國內罕見的珍貴文物,經歷了近千年的歷史,已成為我國的國寶,因此圍繞著它產生了種種稀奇古怪的傳說,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