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腹瀉且食欲不振伴隨體重直直落,經檢查竟是小腸阻塞,為發炎性腸道疾病。圖/Unsplash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常感到右下腹疼痛、食慾不振、腹瀉次數頻繁,有人認為是工作壓力或緊張導致,不過當患者體重已從75公斤掉到剩64公斤,經醫院檢查是小腸阻塞,醫生診斷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中的克隆氏症。
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冠儒今(12/6)日指出,過去類似腸阻塞的狀況較少見,但是近年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朱男主訴他於3年前曾因為腸子發炎就醫,當時接受手術切除盲腸和約60公分長的小腸,醫生查閱其病歷資料,研判他當時應該是克隆氏症造成小腸狹窄。
陳冠儒指出,「克隆氏症」是自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小腸黏膜,致黏膜慢性發炎而導致小腸狹窄、出現廔管等。患者通常會有腹痛、腹瀉等腸胃症狀,甚至是營養吸收不良,常見於年輕族群且男性多於女性。
醫生指出,考量朱男已切除60公分長的小腸,若再切除阻塞腸道,可能會在日後造成短腸症,導致身體無法吸收營養,於是手術只為他切除狹窄部分,還為他保留小腸功能,並配合生物製劑治療。經過一年療程,朱男已康復且體重回復到約70公斤,持續在接受口服免疫藥物治療。
陳冠儒說,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常見的是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同樣是自體免疫疾病,但攻擊的對象是大腸。臨床上還有一名37歲的鄭男,他的狀況比朱男更嚴重,經常性的一天腹瀉逾5次,體重直直落,180公分的壯男只剩64公斤。他腹痛、食慾不振,左小腿脛前出現一個大約5公分的潰瘍性傷口。
醫院為鄭男做大腸鏡檢查,發現約百公分的大腸中竟然有60公分都處於發炎狀態,診斷為潰瘍性大腸炎,且其血紅素低到已呈現貧血現象。經使用包括類固醇、腸道抗發炎藥物及施打健保生物製劑,持續治療約一年已見好轉。
醫生指出,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都可能反覆發生,有些人痊癒後,終其一生都未再出現,但也有人復發。陳冠儒提醒民眾若出現長期、慢性拉肚子,尤其還有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就應趕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