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嘉言設綠色通道 醫療資源進偏鄉 文/李青縈 |2023.11.28 語音朗讀 272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戴嘉言每月都會到偏鄉服務,努力讓山地居民享有接近平地水準的醫療資源。圖/劉學聖戴嘉言(左2)帶學生了解醫療第一線狀況。圖/戴嘉言提供戴嘉言(右)日前獲頒今年醫療奉獻獎。 圖/取自戴嘉言臉書 文/李青縈「醫療平權」4個字近年喊得震天響,其實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已經默默實踐26年。為了替原住民彌補不平等的醫療權利,他在醫院裡開設原住民特別門診,也「移樽就教」到山地開設快閃門診,就近診治,努力讓山地居民享有盡量接近平地水準的醫療資源,日前獲得今年個人醫療奉獻獎。戴嘉言對偏遠山地的關切啟蒙於念高醫時,隨服務隊去偏鄉學校辦營隊,從此惦記偏鄉民眾的需求。他不只身體力行,在成為師長後,更推動偏鄉醫療的概念向下扎根。在高醫,臨床醫師要下鄉,醫學生也要深入山區,到偏鄉見習。戴嘉言說,每個學生的背景不同, 可能有些人沒辦法想像偏鄉的醫療環境、醫療設備,因此高醫在大一、大二的選修課程就安排學生認識不同族群、不同地區。戴嘉言直言,偏鄉、山地最大的問題在於醫療資源不足,醫療幾乎只能仰賴當地衛生所。若發生急症、重症,因為路途遙遠,就算從山上送下來急診處理,也是凶多吉少。「應該強化在地醫療,把資源放在當地,而不是要病患舟車勞頓地去就醫。」專精肝膽胰內科的戴嘉言,大致以兩種形式在偏鄉醫療上貢獻其專長。一是在桃源鄉、達仁鄉等地設置專科醫師門診;另一是「外展門診」,高醫組醫療團隊,到泰武鄉、獅子鄉等地看診。他形容外展門診像快閃店,在各處短暫出現,替當地病人治療。至於偏鄉服務地點的選擇,則依據肝病程度,優先前往嚴重的地區。城鄉差距不只體現在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上,民眾觀念也有落差。譬如戴嘉言在偏鄉篩檢時發現民眾有肝癌,不嚴重應該容易處理,患者卻認為自己是「受懲罰」而不願意治療,讓他感嘆須再加強推廣衛教,才可能消除醫療觀念的誤解跟偏差。還有不少偏鄉居民考量交通困難或礙於農忙等牽涉生計的因素,就算已發現身體有問題,卻遲疑著不願意就醫。有一次在篩檢時發現一名病人胰臟病變,勸他治療卻面有難色,戴嘉言採取非常手段,直接交代他回家收行李,和醫療隊一起搭醫療車下山,送醫治療。帶學生講英文 看病人說族語 為了讓偏鄉居民到醫院就診更便利、迅速,戴嘉言規畫「綠色就醫通道」,由高醫提供專車接送偏鄉居民來往醫院,並專為偏鄉居民開設肝病特別門診。這樣的模式已經運行快30年。為貼近當地民眾,戴嘉言在偏鄉看診時會穿插使用原住民族語,說說簡單的「呼吸」、「放鬆」等字詞,形成看診時一下出現英文術語向旁邊醫學生解釋,一下出現阿美族、布農族語等有趣景象。原住民足夠感受到戴嘉言的用心良苦。與衛生局配合 助民眾早治療目前戴嘉言一個月仍會去偏鄉服務4、5次。偏鄉服務的範圍幅員廣大,平常仍仰賴跟當地衛生局的緊密配合。他說,當醫院檢查報告發現腫瘤、癌症時會即刻與當地衛生所聯繫,通知民眾盡快回來檢查,再搭配綠色通道的就醫管道,盡可能讓等候時間縮短。2016年起配合政府的「消除C肝」政策,目標是「必須篩檢9成的民眾並且治療8成民眾」,當時重中之重是桃源鄉,經過多年定期檢查治療已經達到消除目標,但仍不能掉以輕心。經過多年努力,肝病狀況已大有改善,戴嘉言笑稱「最近看診需求變少,自己快失業了」,但後續追蹤仍要持續進行,現在仍會在桃源、達仁等處定期看診。 前一篇文章 揹器材上山 彭啟清為弱勢到宅看牙 下一篇文章 從田徑場到時尚業 皆川明縫出幸福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3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08習川會今登場 台海議題受矚2025.10.3009推廣兒童歌仔戲 鄉村巡演明開跑2025.10.3010以控哈瑪斯違反協議 再空襲加薩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看前輩搶救生命 魏國珍走向外科之路肺癌權威陳晉興 每年執刀1400台林彥雄行醫花蓮 從小鎮醫師到院長蔡景耀醫病醫心 助病人重見光明心放寬常感恩 隨遇而安珍惜當下自在人生下半場 秦漢享受一個人 作者其他文章陳治平醫師 打造懷孕完整照護鏈張文瀚走動式管理 率急診團隊搶救生命肺癌切除又復發 蔡松彥整合醫療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