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嘉言設綠色通道 醫療資源進偏鄉 文/李青縈 |2023.11.28 語音朗讀 264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戴嘉言每月都會到偏鄉服務,努力讓山地居民享有接近平地水準的醫療資源。圖/劉學聖戴嘉言(左2)帶學生了解醫療第一線狀況。圖/戴嘉言提供戴嘉言(右)日前獲頒今年醫療奉獻獎。 圖/取自戴嘉言臉書 文/李青縈「醫療平權」4個字近年喊得震天響,其實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已經默默實踐26年。為了替原住民彌補不平等的醫療權利,他在醫院裡開設原住民特別門診,也「移樽就教」到山地開設快閃門診,就近診治,努力讓山地居民享有盡量接近平地水準的醫療資源,日前獲得今年個人醫療奉獻獎。戴嘉言對偏遠山地的關切啟蒙於念高醫時,隨服務隊去偏鄉學校辦營隊,從此惦記偏鄉民眾的需求。他不只身體力行,在成為師長後,更推動偏鄉醫療的概念向下扎根。在高醫,臨床醫師要下鄉,醫學生也要深入山區,到偏鄉見習。戴嘉言說,每個學生的背景不同, 可能有些人沒辦法想像偏鄉的醫療環境、醫療設備,因此高醫在大一、大二的選修課程就安排學生認識不同族群、不同地區。戴嘉言直言,偏鄉、山地最大的問題在於醫療資源不足,醫療幾乎只能仰賴當地衛生所。若發生急症、重症,因為路途遙遠,就算從山上送下來急診處理,也是凶多吉少。「應該強化在地醫療,把資源放在當地,而不是要病患舟車勞頓地去就醫。」專精肝膽胰內科的戴嘉言,大致以兩種形式在偏鄉醫療上貢獻其專長。一是在桃源鄉、達仁鄉等地設置專科醫師門診;另一是「外展門診」,高醫組醫療團隊,到泰武鄉、獅子鄉等地看診。他形容外展門診像快閃店,在各處短暫出現,替當地病人治療。至於偏鄉服務地點的選擇,則依據肝病程度,優先前往嚴重的地區。城鄉差距不只體現在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上,民眾觀念也有落差。譬如戴嘉言在偏鄉篩檢時發現民眾有肝癌,不嚴重應該容易處理,患者卻認為自己是「受懲罰」而不願意治療,讓他感嘆須再加強推廣衛教,才可能消除醫療觀念的誤解跟偏差。還有不少偏鄉居民考量交通困難或礙於農忙等牽涉生計的因素,就算已發現身體有問題,卻遲疑著不願意就醫。有一次在篩檢時發現一名病人胰臟病變,勸他治療卻面有難色,戴嘉言採取非常手段,直接交代他回家收行李,和醫療隊一起搭醫療車下山,送醫治療。帶學生講英文 看病人說族語 為了讓偏鄉居民到醫院就診更便利、迅速,戴嘉言規畫「綠色就醫通道」,由高醫提供專車接送偏鄉居民來往醫院,並專為偏鄉居民開設肝病特別門診。這樣的模式已經運行快30年。為貼近當地民眾,戴嘉言在偏鄉看診時會穿插使用原住民族語,說說簡單的「呼吸」、「放鬆」等字詞,形成看診時一下出現英文術語向旁邊醫學生解釋,一下出現阿美族、布農族語等有趣景象。原住民足夠感受到戴嘉言的用心良苦。與衛生局配合 助民眾早治療目前戴嘉言一個月仍會去偏鄉服務4、5次。偏鄉服務的範圍幅員廣大,平常仍仰賴跟當地衛生局的緊密配合。他說,當醫院檢查報告發現腫瘤、癌症時會即刻與當地衛生所聯繫,通知民眾盡快回來檢查,再搭配綠色通道的就醫管道,盡可能讓等候時間縮短。2016年起配合政府的「消除C肝」政策,目標是「必須篩檢9成的民眾並且治療8成民眾」,當時重中之重是桃源鄉,經過多年定期檢查治療已經達到消除目標,但仍不能掉以輕心。經過多年努力,肝病狀況已大有改善,戴嘉言笑稱「最近看診需求變少,自己快失業了」,但後續追蹤仍要持續進行,現在仍會在桃源、達仁等處定期看診。 前一篇文章 揹器材上山 彭啟清為弱勢到宅看牙 下一篇文章 從田徑場到時尚業 皆川明縫出幸福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看前輩搶救生命 魏國珍走向外科之路肺癌權威陳晉興 每年執刀1400台林彥雄行醫花蓮 從小鎮醫師到院長蔡景耀醫病醫心 助病人重見光明心放寬常感恩 隨遇而安珍惜當下自在人生下半場 秦漢享受一個人 作者其他文章陳治平醫師 打造懷孕完整照護鏈張文瀚走動式管理 率急診團隊搶救生命肺癌切除又復發 蔡松彥整合醫療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