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氣候大會11/30登場 重點一次看

 |2023.11.14
956觀看次
字級
聯合國氣候大會將於11月30日到12月12日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登場,將是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首次進度盤點。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氣候大會將於11月30日到12月12日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登場,將是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首次進度盤點,以下為外媒彙整預覽重點。

什麼是COP28

COP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f the UNFCCC),即俗稱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各國政府齊聚一堂討論如何遏止暖化、應對氣候變遷。

締約方指的是參與1992年通過、1994年生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國家,目前締約方有197國,今年在杜拜是締約方第28次會議,簡稱為COP28。

何謂氣候目標?COP28重要性在哪?

根據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197國同意致力降低暖化,讓本世紀結束前的氣溫增幅相較工業化前不超過攝氏2度,力求壓在1.5度以內。

聯合國旗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表示,1.5度目標對世界免於氣候變遷釀災至關重要。

為掌握各國相關進程,巴黎氣候協定要求各國應在 2023年起每5年盤點進度,因此本屆COP28大會將是對達標巴黎氣候協定的首次盤點。

根據聯合國預估,按目前各國提出的淨零碳排承諾,到2100年時全球氣溫增幅將達攝氏2.5度,達成巴黎氣候協定1.5度目標「機會之窗正快速縮小」。

聯合國今年9月8日先公布一份關於全球盤點的技術報告,強調到2030、2035和2050年,需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較2019年的程度減少43%、60%和84%,才有望將氣溫增幅控制在1.5度以內。

圖/美聯社

COP28重點與議程

COP28重點將是聚焦快速向清潔能源轉型、逐步汰除化石燃料、富裕國家向貧窮國家提供氣候行動資金等。

目前杜拜方面公布的議程,11月30日為開幕,12月1、2日各國領袖共聚的世界氣候行動峰會。

3日討論衛生、救濟與復原議題;4日討論財政、貿易、平權;5日討論能源、產業與轉型正義;6日討論多層次行動、都市化和環境打造;7日休息日;8日討論兒少、教育、技職;9日討論自然、土地利用與海洋;10日討論農糧與水源;11至12日最終協商。

圖/新華社


各國淨零排放期程

聯合國與世界各地科學家們表示,若要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的1.5度目標,各國應在2050年底前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簡單來說即是讓大氣不再新增溫室氣體排放,將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和移除之間達到平衡,也就是所謂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目前承諾做到淨零排放的國家約140國,占全球碳排量的90%,但並非所有國家設定的達標期程都在2050年。

全球最大二氧化碳產出者的中國,設定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前當地的再生能源產業成長快速。

史上累計碳排量最大的美國,目前人均排放量仍遠高於中國。美國承諾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2022年8月拜登政府宣布降低通膨法案內含重要綠色投資,促進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潔技術發展;當今碳排量高居第3的歐盟也設定2050年達標淨零排放。

同屬碳排大國的印度與俄國,分別訂下2070、2060年達標淨零排放的時程,但兩國目前公布的相關配套政策不多。

圖/法新社

淨零排放的困難與盲點

若一國從海外進口高能耗產品而不自己生產,帳面看這國碳排量會降低,但實際上這不會減少進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

一些有能力的富國會透過付錢供窮國轉型清潔能源,以抵銷自身國內碳排。氣候科學家擔心,這會讓富國趁機逃避減少使用化石燃料責任。

個人能為淨零排放貢獻哪些

個人能做到的包含:減少搭飛機與能源使用、改進家庭隔熱與供電供暖效能、有效改用電動車輛、減少攝取紅肉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